汉代京兆新丰县交通道路考

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 http://m.39.net/pf/a_4791312.html

汉代京兆新丰县位于长安城东,北临渭河、南依骊山,直接控制着秦汉函谷道,除函谷道外在县境内还有多条辅道,使其成为长安城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冲。秦末项羽入关率四十万大军至“戏西鸿门”驻扎;西汉末年李松遣偏将军韩臣等西至新丰击败王莽波水将军窦融,更始帝刘玄命王匡、陈牧、成丹、赵萌屯新丰、李松军掫以拒赤眉军刘盆子,赤眉军芳丹亦在新丰与光武大将冯异交战;东汉末年董卓故将胡轸、徐荣与李傕、郭汜战于新丰。

但学术界对汉代新丰县境内的交通道路研究略显薄弱,除函谷道(驰道)新丰段外其它道路几乎未有详考,故此本文拟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材料,梳理出汉代新丰县境内的五条主要道路,并对新丰县交通格局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有裨益于汉代交通史和地方史地研究。

函谷道(驰道)新丰段

秦汉时期由长安(咸阳)出发的“函谷道”东西向纵贯新丰县,这是汉代新丰县境内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按《史记?集解》:“孟康曰:在县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坂口名”所载,“鸿门”以东大道(官道)至少在东汉时期已有过一次较大规模变迁,故此才有新、旧之分,马正林先生《也论霸上的位置》指出:“既云为旧大道,可见到北魏时,东西大道已经逐渐迁移。东西大道所以也走塬上,同样是塬上平坦径直,比较容易通过。[1]”秦汉时期“鸿门”即今临潼区新丰街办鸿门堡(鸿门坂博物馆),恰位于汉新丰故城以东的新丰塬西塬头上。因新、旧两条大道都从此地附近经过,故此本文以“鸿门”为基准点分东、西两部分对秦汉时期函谷道(驰道)新丰段进行考证。

函谷道长门宫一段发掘情况

“鸿门”以西大道以汉长安城宣平门为起点,向东延伸至汉新丰县西界废昌陵(今临潼区斜口街办窑村)一带,循今渭河南岸二级台地边缘的窑村——柳树村——马坊村——长条村一线(偏西北)至汉新丰城(今刘家寨遗址),此段名为“新丰道”,《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张释之)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又称“新丰路”,《水经注》载:“昔文帝居霸陵北,临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郸道也。”道路总长约33千米,与《三秦记》:“始皇时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所载一致,其起点“渭南信宫”、终点“丽邑”大体也与汉长安城、汉新丰城地理位置一致,表明其承袭秦驰道而来。“鸿门”以东“旧大道”起点为汉新丰城,当在“鸿门”南部新丰塬上沿张家寨——安沟村——门家村——岩王村一线向东至戏河。今代王街办南陈村有扁鹊墓,《临潼县志》:“周扁鹊墓,县东北三十里……无所证信,当以临潼近者为是”虽指为“疑冢”,但经考古调查确认其为先秦大墓,表明秦末汉初“旧大道”当在此地附近过戏河,之后向东至秦汉戏邑(乡、亭)。秦、汉时期戏邑(乡、亭)在今临潼马额塬上,年在临潼马额街办发现属于戏邑的秦人墓群(坐标N34°23′54″,E°22′18″),表明秦戏邑当距此不远(不超过5千米)[2];又《水经注》载:“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四十里。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戏亭是也。”秦汉时期“里”的长度约为.8米[3],按“县东南四十里(米)”推算,汉代戏邑(乡、亭)大体在今马额街办附近,故此《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卷)》、《西安历史地图集》皆将其标注在新丰以东马额塬上。

西安市东北郊区三义庄和谢二村发现的函谷道

[4]过戏邑(乡、亭)后“旧大道”继续沿渭河向东过零河入渭南阳郭塬、过沋河入崇凝塬,经行秦汉时期关中著名的离宫——步高宫、步寿宫,《三辅黄图》载:“步高宫,在新丰县,亦名市丘城……步寿宫,在新丰县步高宫西。”《水经注》载:“渭水又东,酋水南出倒虎山,西总五水,单流迳秦步高宫东,世名市丘城。历新丰塬东而北迳步寿宫西,又北入渭。”步高宫在阳郭镇张胡村东北米处,遗址区内开阔平整,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步寿宫或为临渭区崇宁宫遗址,位于崇凝镇靳尚村,其地形与相对位置与《水经注》记载相合,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5]。“旧大道”过沋河出汉代新丰县东界,直至今渭南华州区高塘塬受山势限制逐渐偏向东北终与郑县(县城)相连接。从该段道路途经多个秦、汉文化遗址点并结合《汉书?贾山传》:“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来分析,其必然承袭秦驰道而来。而“鸿门”以东“新大道”亦起自汉新丰县城,当在“鸿门”北部经新丰塬下向东延伸,此段道路后被隋唐官道所继承,基本与隋唐潼关道走向大致相同。唐代官道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括地志》云:戏水源出雍州新丰县西南骊山。水经注云戏水出骊山冯公谷,东北流。今新丰县东北十一里戏水当官道,即其处”所载,从新丰城出发后大体呈东偏北经进入临潼新丰街办罗家村、湾里村过戏河至零口街办(即唐代零口),随后转向正东至渭南华州区郑县故城(今华州区以北二里),道路整体位于渭河以南二级台地上。故此汉代函谷道(驰道)新丰段“鸿门”以东的“新大道”亦当如此东行过沋河后出汉新丰县东界。

新丰——栎阳道

汉代新丰城以北有“东渭桥”,《三秦记》载:“汉之东渭桥,汉高帝造,以通栎阳道。”后世文献、传说对此亦多有所载、且并非传抄,《初学记》载:“渭水桥西有温水。”《御定渊鉴类函》载:“走栎道、通茂陵,(注)东渭桥汉髙祖造以走栎阳之道,西渭桥汉武帝造跨渭水以通茂陵,俱见《水经注》。”《临潼县志》载:“在县西北,渭河上,水落柱现,即俗呼御桥河渡口。”今民间俗传古桥在临潼区新丰街办三育村“嘴儿渡”(千年古渡)处,并称此地为“御渡(口)”,可证《三秦记》所载并非虚妄。汉代新丰县“东渭桥”至今暂无考古实证,按《初学记》“渭水桥西有温水”结合《水经注》:“《三秦记》曰: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可知其在“温水”的东部,“温水”即今临潼骊山北麓温泉(华清池),那么汉高祖所造“东渭桥”当位于今华清池北延线以东,是为连通汉新丰与栎阳城,与汉景帝前元五年(前)在灞河西岸所建“阳陵渭桥”无涉。

西安北郊渭桥遗址

该道路北端为秦汉栎阳城,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秦汉栎阳城进行勘探和试掘,勘探出三个城门(南门一、西门二)和南北向道路七条、并发掘了南门址,从出土遗物判断南门址时代上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废弃在东汉时期[6],表明迟至西汉初年栎阳城就已有南出大道;今又在秦汉栎阳城以南、今临潼区交口街办以西紧邻渭河北岸发现有邱家庄遗址(汉代)、安屯遗址、双寨遗址、雨金镇陈家庄遗址等多处汉代遗址,[5]76推知古道当从此经过,后在石川河、戏河与渭河交汇处以西经过东渭桥,西偏南行至汉新丰城,“东渭桥”遗址当在临潼任留街办三王村渭河故道上。

骊山北麓山路

除函谷道(新丰段)外,汉代新丰县境内还有一条位于骊山北麓的山路,即“鸿门宴”中刘邦归逃“霸上”之路,《史记?项羽本纪》载:“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刘邦从“鸿门”出发后直向南行,穿过“旧大道”后循秦始皇“骊山园”东部至骊山脚下,再折向西过沙河(鱼池水),《临潼县志?地理》:“古暗桥,县东十五里,汉高祖间道还霸上由此”所载此位置相合,过沙河(鱼池水)后道路向西循今临潼秦陵街办骊山北麓的李家村、胡王村一线西行至秦汉离宫“骊山汤”(今临潼华清池),“骊山汤”为秦汉著名离宫别苑之一,《太平御览》载:“《汉武帝故事》云: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考古发掘的秦汉骊山汤遗址叠压在唐华清宫遗址之下[7];又《三秦记》载:“始皇时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西有温水。”表明秦代“骊山汤”与“骊山园”很近,二者之间当有道路连接,这也就是刘邦归逃“霸上”之路。自“骊山汤”以西(今临潼县城西部)因经济发展、平整土地导致地貌变化较大,已无古道遗迹可寻,现按“秦汉道路周边当伴有秦汉遗存”的规律及后世文献记载来看,《陕西通志?西安府临潼县》载:“芷阳沟,相传汉髙祖间道还灞上由此。”加之年为配合西安科技大学、工程大学临潼校区建设,临潼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刘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墓主皆为秦芷阳县居民[8],可证“刘邦归逃”确当由此经过,古道在此今出汉新丰东界。今经考古调查、发掘可见临潼芷阳沟以西的铜人塬上秦汉遗存(自西向东)有高坡村秦墓、井深沟村秦墓、东岭村秦墓、韩峪村秦东陵,油王村秦汉芷阳故城、灞桥区洪庆秦墓和刘家底村秦墓等[9],据此推测古道当循高坡村——韩峪村——油王村——灞桥区洪庆一线向西与秦汉“武关道”相接。

登(骊山)山古道

骊山古道

秦始皇时已在骊山上建有“露台”,《太平寰宇记》引《三秦记》:“《三秦记》云:始皇做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露台。[10]”汉承秦制,在汉文帝时期于骊山顶建“汉露台”,《史记?孝文本纪》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索隐)顾氏按:新丰南骊山上犹有台之旧址也。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即今临潼区任宗街办仁宗庙(海拔米)处,20世纪70年在此地建气象观测站破坏了部分遗址,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又对其进行了系统调查,仅见夯土遗迹而无汉代文物[11],可证史书所载属实;又《后汉书?郡国志》引《三秦记》:“始皇墓在骊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明载汉代骊山上还有“始皇祠”,这都表明秦汉时期必有自山脚通向山顶的登山道路。今从考古调查情况看,骊山北麓秦汉时期遗址多集中在秦始皇陵正南部,如临潼区秦陵街办击鼓坪、望峰遗址等,[12]且此地(今名大水沟)山矮谷浅易于攀登,至今仍是入山道路之一,故此推测秦汉时期亦当从此处登山,自秦陵街办“大水沟”到骊山顶部“汉露台”之间约4-6千米山路极其难行,汉代人进山亦常常“杳冥失道”、“风雨迷道”,加之骊山上的历史文化遗存较少,已无法完全考实汉代登山古道。不过从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来看并无起自新丰南至蓝田的翻山古道,说明在汉代骊山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地理阻隔。

渭河与漕渠水道(新丰段)

汉代新丰县境内的水路交通要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渭河;二是漕渠。汉初萧何曾利用渭河水运转运粮草,《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计户口,转漕给军,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运关中,给食不乏。”到汉武帝时期经渭河输入关中的粮食不过百万石,已远远跟不上用度,所以在渭河以南修造漕渠专用于关东向关中输送粮食,《汉书?沟洫志》载:“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遭,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今渭河在临潼区北田街办至何寨街办、临渭区龙背镇至华县赤水镇之间皆西北趋向东南形成两个U字弯,这是汉(唐)漕渠废弃以后,随泥沙淤积渭河南侵袭夺而形成的。[13]汉代新丰县境内的渭河故道当沿今临潼北田街办西渭阳村——滩王——南屯一线东北流至北杨村后折向北流,到陈家庄又折向东流,进入今渭南临渭区境内循今北三村、龙背镇、东风村一线东流;而漕渠故道当循临潼椿树村、唐家村、周家村一线(即N34°21′52)“并渭漕渠”遗迹东延,与今临潼区渭河U字曲流南段走向重合,经樊赵村、冯里村进入今渭南临渭区境内,沿渭南市区北部东流与白家村渭河U字曲流南段重合,东与沋河相汇后出汉新丰县东界。大体上看“并渭漕渠”与汉代渭河走向基本保持平行,间距在4-5千米左右。

汉代京兆新丰县交通道路示意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代新丰县境内主要交通道路共有五条(如图1):一是函谷道(新丰段),其在两汉之际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变迁,“旧大道”走塬上而“新大道”则在塬下渭河南岸二级台地上;二是新丰——栎阳道,从新丰城向北经“东渭桥”至栎阳城;三是骊山北麓山路(刘邦归逃之路),从“鸿门”向西循骊山北麓至芷阳城后与武关道相连;四是登(骊山)山古道,从秦陵街办大水沟起至骊山顶的汉露台遗址,具体道路失考;五是渭河与漕渠水道(新丰段),主要用于关东向关中输送粮食(漕运)。

总体上看,汉代新丰县道路交通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除函谷道(新丰段)道路外,其它道路皆从县治新丰城向外辐射延伸,可视为地方对国都(汉长安城)道路交通网络的模拟;二是道路在总体适应自然地理环境,汉代新丰县北的渭河和南部骊山皆是难以改变的自然地理阻隔,所以本县道路形成东西为主、南北为辅的交通格局;三是部分道路试图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开辟登(骊山)山道路和架设“东渭桥”都属于这种尝试。总之,在两汉时期京兆新丰县境内的道路交通网已基本形成,这不但对巩固秦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基础和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为后世本县的交通事业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参考文献:

[1]马正林.也论霸上的位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8-

[2]冯锴,马川.临潼马额秦墓新出陶文及其初步研究[J].文物,(1):26-35

[3]杨生民.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报[J].中国经济史研究,(1):-

[4]尚民杰.汉成帝昌陵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与文物,(2):61-65

[5]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J].考古学报,(3):-

[7]骆希哲.华清稽古[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71

[8]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陕西临潼刘庄战国秦墓地调查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5):23-31

[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东郊秦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

[10]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

[11]西安市临潼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西安市临潼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概览(内刊)[Z].:91

[12]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3]杨金辉.历史时期关中平原的渭水河道变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40

鹿LL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mj/6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