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西安中国城市元典

对于游牧族群而言,寻觅冬暖夏凉、水草丰茂的牧场,是头等大事。但对于我们——对于我们之所以身为中国人,很大程度则是因为中国文化——来自于我们所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

中国人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城市有关。更确切的说,是与西安有关。谈到中国,则始终绕不开西安。然而在过去,对于西安的城市定义,却始终缺少一个说法,一个概念,来概括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前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说,西安的城市定义,应该是中国城市元典。

它的涵义包括,西安既是诞生中国文化元典的城市,同时,西安历代都城的建设,正是中国城市营造理念和建设范式的元典。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贞观」:一直以来,对西安的城市定义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十三朝古都,这些说法中,您倾向于哪一种?以及,您认为哪一种最确切?

王军:这些说法当然都是客观、真实的。但无论哪一种说法,似乎都不能代表西安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城市地位。

比如十三朝古都的说法,它当然是历史事实。然而这种说法只强调了西安历朝历代建都史的“数量”,却忽视了周、秦、汉、唐这四个塑造了中国历史主根脉朝代的历史价值——把周、秦、汉、唐和新莽、西晋、前赵等王朝混为一谈。

▲钟楼夜景??网络

我认为,西安的城市定义,应该是中国城市元典。

它的涵义包括,西安既是诞生中国文化元典的城市,同时,西安历代都城的建设,正是中国城市营造理念和建设范式的元典。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西安的城市定义,需要明确其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至高性和无可替代性,进而激发人们热爱西安、建设西安的热情,通过宣传推广彰显核心价值。

「贞观」:记得您几年前曾经提出过“华夏故都”的说法。

王军:关于西安,可以有古城、古都等多种定义,但古城在中国数以百计,古都也数以十计,我更赞成西安是“故都”,相对于“今都”北京,西安就是最能对应的“故都”。

中国这百年历史,是波涛汹涌风云激荡的百年,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中国人曾经对历史失去了自信,然而在上世纪初九州煎灼的艰辛年代,陈寅恪先生就曾说,“对历史要有了解之同情”,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说,要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都是超越于时代的眼光。

我当时提出西安是“华夏故都”的说法,就是希望世人对西安有这样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情感,而不是简单的多少朝古都知识性了解。

▲纪录片《大明宫》宣传图

「贞观」:记得您之前与历史学家许倬云谈话时,许先生曾提到西安是中国人的祠堂,这句话后来被许多媒体引述,引起不少共鸣。

王军:当时许先生谈到,西安市能够当作我们中国人祭奠祖宗的祠堂,专门提醒汉唐两代的汉之所以为汉,唐之所以为唐这种精神的所在。“西安是中国人的祠堂”,这个提法很经典,很有意味,推而广之,可以说西安是中国人的祠堂,北京是中国人的殿堂,上海是中国人的厅堂。

▲许倬云先生??文汇报

当今中国人正经历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历程,无论从城市建设讲,还是从人口结构讲,这都是两千年来未有之大社会变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乡愁一词也因此越来越深入人心,被赋予了许多的涵义。而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历史视野来打量、回顾,长安正可谓是中国人的乡愁。

「贞观」:故都也不具备唯一性。比如说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他说的就是北京。

王军:在郁达夫的创作年代中,相对于当时的“今都”南京,北京作为故都是很自然的事。而今天,北京作为“今都”,西安当仁不让就承担了“故都”的责任。

今天,中国人比以往更加重视历史,重视中华民族何所来、何所去,近年来无论是国学热,还是热播的诗词大会、朗读节目,都是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中,不仅是传统文明历史的价值在被重新发现,西安的城市定位也应该被梳理、被重估。

特别是,在当今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西安要立于世界城市之林,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需要重估,故都的概念仍然缺少西安所应有的历史价值唯一性以及文化价值至高性。

西安是诞生中国文化元典的城市

「贞观」:这恐怕需要系统的梳理和讨论,需要凝聚社会的共识,形成一个更有意义的概念。

王军:要谈论西安的城市定位,首先需要梳理这座城市根本性地历史价值。放在中华文明体系的价值立场下来说,西安首先是中华文明元典集大成的城市。

周秦汉唐四个朝代,西安一直是中国的首都。周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秦汉奠定了中国的大一统的制度基础和基本疆域框架,唐则带来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高峰。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精神,就是经由周秦汉唐四个光辉灿烂的朝代奠定基础的,在这之后,宋元明清尽管也有新的阐发,但究其本质无非是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涉及到中国人因何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因何是中华民族。在思想史上,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不仅先秦诸子学以之为思想源头,更影响了汉之后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学术与思想体系。

▲由于《乐经》的失传,六经剩为五经??网络

六经成书源自中原各国,它们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家经典,成为中华文明的元典,是在长安这座城市完成的。

在制度史上,中国是在秦汉才形成了真正的大一统国家,这期间西安的历史地位不言自明。这个过程中,既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等国家标准,也包括中国主体疆域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制度基础、疆域框架基础、以及大一统大中华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等。

更重要的是,历经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最终,这些优秀的思想汇入长安这样一座城市,这些思想与政权进一步融合,才产生了后来真正影响中国两千年来大一统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主流。

「贞观」:您是指董仲舒那个时期?

王军:董仲舒是很了不起的人,他的墓就在西安,如今和平门里附近(编者注:据考古学家考证,和平门内董仲舒墓应为明代迁建董子祠所设衣冠冢)。

当时,他给汉景帝讲授《公羊春秋》,又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顺带要说句题外话,白居易《琵琶行》中歌女自述说,“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这样一个地方,就有说法是“下马陵”的谐音——董仲舒死后,汉武帝下诏为他修建陵墓,《西京记》说“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由此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官民,骑马乘轿者,凡途经董仲舒墓前,必下马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董仲舒像

儒家的思想,当然可以上溯到周公、孔子、孟子,但它真正在政治哲学、政治实践层面产生价值,并影响中国两千年,实际上是在长安这座城市完成的。与此相仿,道教的兴起,汉传佛教在中国的流传,都与长安密不可分。

这些思想在产生、传入时可能是涓涓细流,浪花激荡,但都是在传入长安后,才最终汇入了中华文明的万古江河,真正产生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历史价值。

原本可能只有局部价值的诸侯国的经典,最终成为国家经典,成为今天我们作历史回顾时中华文明的“元典”,西安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些典籍是在长安这样一座城市,经由汉朝那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观念与政权的结合,才成为元典的。

「贞观」:这样讲的话,不能不谈到唐诗。唐诗也是很重要的,它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亚于儒家经典。尽管不是儒家经典那样的伦理教化功能,但唐诗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启蒙。在这个过程中,西安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

王军:在文学史上,真正影响中国人千余年来审美启蒙、标准、情趣的,还是要首推唐诗。以这个意义上讲,唐诗也是中华文明的元典之一,唐诗的城市源头当然是长安,可以说,西安就是唐诗的故乡。

这百年来,尽管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进程让中国人进入了新的语言环境,但我们在面对大自然,面对大江大河楼台陵阙时,真正要抒发内心情感时,首先想到的,往往还是唐诗中的名句。

你会发现,大多数唐代知名的大诗人,都曾在长安生活,都曾在长安有过精彩的岁月和故事,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写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写的就是曲江,王维写下“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李商隐写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诗中有关于长安的故事、名句,简直俯仰皆是,描写不尽。

▲大唐芙蓉园唐诗峡摄by白山行者

西安是唐诗的故乡,是真正影响古代、当代中国人审美的城市,在过去这个价值往往被忽略了。这是因为过去对西安城市价值的梳理,往往侧重于政治的,甚或是文物的,而缺乏站在中华文明万古江河的整体价值立场下来回顾和打量。

所以我总结,在这样的价值立场下,西安首先产生是中华文明“元典”的城市。元,就是“善之长也”、“气之初也”,就是最初的源头的意思,元典就是最早的经典,就是一个文明体系的源头。西安首先是诞生“元典”的城市。

西安是中国城市营造理念和建设范式的元典

「贞观」:元典的提法非常有新意,似乎可以凝练、概括很多东西。

王军:没错。它还可以有另外一层意思——西安是中国城市的“元典”,几千年来,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背后都有一个营城理念的源头。西安历代都城的建设,就是中国城市营造理念和建设范式的元典。

周丰镐两京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都城史的始端,考古显示,依水而建的丰镐两京已经具备了城市最初的军事、祭祀、居住、商业、朝政等基本功能。

中国古代城市的营造理念,有两种基本思想。其一,是《周礼·考工记》反映礼制的城市营造思想,讲究棋盘状格局、方正严谨、轴线对称、组织严密、秩序井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左祖右社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和粮食。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体现的就是这些观念。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北京,最初的规划设计就严格参照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思想。

其二,是以《管子·乘马》为代表的天人合一城市营造思想,注重因地制宜,注意地形的选择,不求形式的规整。《管子》记载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而受《周易》的影响,“象天法地”、“形胜”的规划理念注重象征主义思考,重视城市选址中周围的自然环境,“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是矣”,“古者色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

▲《太保相宅图》

这些基本的城市营造思想,都在西安的历代都城建设中得以体现。

「贞观」:也就是说,中国最初、最基本的城市规划思想在西安实践。

王军:从秦咸阳城开始,渭河北岸有咸阳宫、市、手工作坊等,渭南有章台、阿房宫及上林苑等,将中轴线的概念从实体的物质空间发展至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心理与气势的轴线。《三辅黄图·咸阳故城》记载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史记》也说,“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浪漫的想象!

在汉长安城,则真正出现了城市规划和建设意义上的中轴线,实践了礼制城市的基本思想。考古发现证实汉长安城存在一条中轴线,这条轴线穿过安门大街向南一直延伸到子午谷,向北延伸到长陵以北的天齐祠,总长度达74公里。这条中轴线的规模也说明,汉长安的规划设计,绝非只局限于迄今我们所知的几十平方公里地区范围,而是更宏观地与周围山川地势、帝王陵墓、礼治建筑等有着密切关系。

▲汉长安城中轴线与今新长安大轴线??网络

另外,汉长安城还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即“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模拟仙境,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格局,包括昆明池,为北京等后来的都城所效仿。

唐长安城则是汇集城市规划和营造思想,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顶峰之作。隋时规划大兴城,定于渭河东南,将横贯城际的六道黄土梁附会成乾卦六爻之象,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以卦辞含义来布置各类建筑。

到唐长安城,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巅峰,规模最大,布局最严正,技术成就最高,里坊整齐,引水入城,影响了后世的洛阳、北京、京都、奈良等。

周秦汉唐建都就是这样沿沣河、渭河两岸次第展开,从这周秦汉唐建都史也可以看出,今天的“大西安”,就是长安。可以说,长安或者“大西安”,就是中国城市营造理念和建设范式的源头。

「贞观」:所以说,西安既是诞生中国文化元典的城市,又是中国城市营造理念和建设范式的元典。

王军:这才是西安的根本性历史价值所在,西安的城市定义,应该是中国城市元典。

今天我们提出建设“大西安”,并沿沣河规划大西安新轴线,就是希望能够充分彰显西安作为中国文化“元典城市”的地位——既要在这条新轴线上串联、体现周秦汉唐文明之“元典”价值,比如周礼秦汉制唐诗,同时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彰显西安作为中国城市营造理念和建设范式源头的地位。“元典城市”是西安的定位,也是时代的命题。

总体的看,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有周秦汉唐风格的体现,必须要有大的轴线,大的格局,沿着周秦汉唐的文化脉络,体现丝绸之路的开放精神,遵循历史文脉,遵循山水格局,遵循现代规划理念的城市建设思想。

▲大唐芙蓉园夜景

「贞观」:对西安而言,中国城市元典的提法有何当代价值?

王军: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应该主动意识到自己肩负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才能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

在我看来,当前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

一是城市格局不大,实际上是以明西安府外延的扩展为建设方向,未能“跳出城墙看西安”,由此导致面积、GDP总量和人口数量都太小;

二是城市建设缺乏主题和灵魂,周秦汉唐的历史资源没有彰显,缺乏长安历史文化符号的标志性建筑;

三是缺乏与周秦汉唐古典西安对应的体现时代风貌、当代主题的新西安新中心;

四是近些年城市规划过于集中三环以内,城市建设摊大饼,城中村改造沿着三环广建高楼,破坏了城市天际线,堵塞了城市风道和交通,影响了城市风水;

五是对秦岭保护、系统治水等事关山水格局生态文明的实践在大西安建设中的作用彰显不足。

西安这些年建设也不乏亮点,一是以曲江为代表的唐风主题的彰显,二是以浐灞为代表的山水格局、生态文明的彰显,这些在未来要总结和发扬。

▲浐灞生态区??网络

「贞观」:具体到当下大西安的规划建设,元典城市的提出有何指导意义?

王军:具体的来说,在近期,中国城市元典的概念落实到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中,

一是要形成大轴线、大格局,为未来的大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城市群的发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开好局,

二是在近期沿轴线建成凸显周秦汉唐和现代文明新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大轴线形态基本形成,

三是要建设代表现代西安体现时代特色的新中心,

四是要把秦岭保护、系统治水等举措融入到大西安的规划建设中,形成大绿大水的生态文明格局。

“中轴线”是中国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体现了中国的礼制秩序和“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遵循历史文脉、遵循山水格局、遵循现代规划理念”的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轴线的思路,以期成为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发展脊梁。

从历史文脉上看,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周秦汉唐均定都于沣渭之滨,研究周秦汉唐都城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拘泥于一时一地建成的,总的规律是沿沣河、渭河两岸次第展开。

从山水格局上看,关中地区建都依托特有的地理形势,“因天材,就地利”,“以山为势、以水为脉;依山为障、依水而建”。关中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在我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历代都城南依秦岭、北望嵯峨、渭水横贯、八水滋润。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水岭;渭河横贯东西,是关中的母亲河;它们与嵯峨山所在九嵕山脉一起,历史上就是关中的生态屏障和军事屏障。沣河正南正北走向,入渭口正对着九嵕山脉主峰嵯峨山,山水形胜构成了与渭河交叉的南北轴线。

▲唐长安城

从现代规划理念来看,长安的城市格局一直延续“中轴+方城”的“中”字格局。当今提出西咸一体化,启动大西安建设,引领关中城市群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城市中轴线的意义和使命也需要得到新的阐发——新轴线既要引领大西安的建设,同时还要担负起引领关中城市群建设的历史使命。

在省政府组织编制的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总体规划中,将大西安新轴线纳入规划的双轴线之一。新轴线的提出切中了西咸一体化、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命题,能引领区域空间秩序,优化空间结构。

沣河渭河汇集的沣渭三角洲,北至九嵕山主峰嵯峨山约40公里,南至高冠峪约40公里,也就是西安人常说的北山、南山,沿新轴线南北约80公里,正好是关中平原最宽广的地方。新轴线向西65公里是咸阳宝鸡市界,向东65公里是西安渭南界,包括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东西长约公里,与已通车的关中大环线范围基本一致,正好是西咸一体化的范围。新轴线向西公里是关中城市群最西端的城市宝鸡,向东公里是关中城市群最东端的城市潼关,这正好是关中城市群的范围。

在今天,大西安的建设不但自身面对“追赶超越”的要求,并且要带动关中、引领全省,甚至要在丝路经济带上发挥好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有历史的使命感,有时代的责任感。

需要明确的是,西安的历史使命绝不简单等同于一般城市发展经济,增加人民福祉等普遍性的、共同的诉求,重新梳理西安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城市价值,明确其中国城市元典的城市定义,提纲挈领,既是大西安建设的自身需要,更事关于关中城市群、陕西发展,乃至于一带一路全局。

西安的城市定义,需要明确其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至高性和无可替代性,进而激发人们热爱西安、建设西安的热情,通过宣传推广彰显核心价值。

在西安的城市建设中,彰显中国城市元典特质,包括在新轴线的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周秦汉唐作为中华文明根脉的灵魂,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使命,也是城市复兴的必由之路。

西谚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恰逢大西安建设进入实质阶段,开局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共同见证一座伟大城市的复兴。

征稿启事

『贞观』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西安、陕西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水盆是饮食元典!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如何治愈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ms/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