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
由甘小二老师导演的电影《榫卯》试映
他们历经4期拍摄
摄制组4次集散
辗转余公里取景
拍摄余天
这部主要在新丰拍摄的电影终于杀青
电影《榫卯》海报
《榫卯》是一部完整呈现一栋福建大厝异地重建过程的电影,它关乎古建、关乎乡愁、关乎精神家园、关乎文化重建。影片以古建筑修复为背景,呈现了一个建筑设计师在古建修复过程中遭遇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新与旧的抉择、家族使命与商业利益的取舍。
一榫一卯,修复的是精神家园
历时近两年,于年12月开拍的电影《榫卯》终于在年制作完成,即将在院线公映。著名演员马跃饰演主人公陈文远,曾获百花奖提名的黄精一饰演文远父亲陈守拙,华表奖影后徐筠饰演文远的妻子苏拉。
《榫卯》主角设定方案
影片中,陈文远是一个古建复建工程师,妻子苏拉是一名房地产建筑设计师,两人就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一新一旧,一进一退。而文远的父亲陈守拙割舍不得家祠木雕的祖上手艺,追随被买走的家祠奔赴山区。父子在他乡相逢,异地重建家族祠堂。
其实甘小二本是在拍古建筑搬迁的纪录片,陈文远父子的原型就是一对从事古建复建的陈氏父子。
家祠迁自福建泉州,一大四小共五个天井
占地余平米,上万件碎片重组而成
《榫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建筑的消失”。“假如说有精神家园这种东西,那么它跟建筑空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而家族祠堂就是这样一种象征性的代表。”甘小二说,“传统文化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被抛弃得太久太远了,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它们被抛弃得太多,我们迅速地成为漂流者。”
父亲坚持的古法,用糯米粥混合白石灰
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隐喻着影片中父子、夫妻、家庭、社会的种种关系,这种环环相扣、力力制衡的纠缠贯彻了影片的始终。“陈文远是站在传统和现代的转折点上的一个人物”,对他来说,一榫一卯的嵌合,复建的不只是实在的建筑,还有精神的家园。
影片今日试映
年6月15日,《榫卯》在广东省影协主办的粤海青年电影论坛第四期举行试映会,论坛主题是“看广东题材,论本土制作”。
试映现场
影片将于11月全国公映
《榫卯》主外景地在韶关市新丰县云髻山。忆起摄制过程的艰辛,甘小二说:“那一年广州都下雪了,我们在山里更冷,雨水特别多。”马跃老师说,他拍了50多部戏,第一次是真的在雨天拍雨戏,后来很多场景都被迫改成雨戏。天气的不稳定因素,并因此造成的建筑进程延期问题,导致计划45天的制片计划,最后拍了天。
马跃第一次在真正的冬雨中拍戏
“拍完这个片子我掉了六颗牙齿,创作过程是一种煎熬。本来我牙齿就不太好,再加上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时间太长了,有种看不到尽头的感觉。”
甘小二说,影片是在向父辈致敬
甘小二每拍一部片子都会做噩梦,焦虑的情绪会一直存在。“大概是开拍十几天后就开始做噩梦,梦到不断重复地拍一场戏,第一期拍完这个梦还持续了两个多月。”对于拍摄出现的问题,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更多的是内部原因。
家书以父亲旁白和毛笔字的形式呈现,甘小二亲自上阵做手替
其中一点内部原因是在剧本设定问题上,对于剧中“匾额”的设置,甘小二说:“马老师建议匾额是和主人公的母亲埋葬在一起的,当初我们没有想到以父亲的信的模式来说出这个匾额的故事,我们也没有想到以做棺材的形式来呈现。我们剧组都开过好几次会,在想怎么让大家一下子就明白这个匾额在哪,文字描述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要变成可视的电影画面,如何转译就成了问题。”
甘小二在夜戏现场
电影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焦虑和开心这两种情绪都会存在。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教父”,其传记给了甘小二很大的精神力量。“大概是年拍第二部长片《举自尘土》的时候,重复梦到拍不好一场戏。我本来以为这是我的问题,后来看到电影大师伯格曼在七八十岁还经常做噩梦、也会不知道怎么拍,发现这是很多导演都会有的境遇,也就释然了。其实我觉得面对创作的这种诚惶诚恐,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另外一个层面吧。”
夜深了,两位老演员还在对戏,甘小二在吃宵夜
《榫卯》计划年11月全国公映,目前确定入围两个国际A级电影节,也已参加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角逐。“做一部电影需要几年时间。当它终于要和观众相遇,如同每次我在电影放映前都会说的那句话:‘希望大家花费生命中的分钟在我们的影片上是值得的’。”
想看这部电影吗
小V特意为大家找来了幕后花絮
请直戳
让我们来听听
《广州日报》资深文娱记者王振国
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榫卯》一路看来很有同感,它以全景式的深层扫描,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都市中年人群普遍的困境与失落感,但与此同时,又不把乡愁理想化,而是以重建家庙的挫折,做了一个巧妙比喻:为什么故乡是回不去的?
图文节选晚安华师
小鱼综合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