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是世界上第一座按四线铁路修建的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和武汉三环线的过江通道,大桥于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年5月和12月铁路、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大桥不仅满足了不断发展的铁路、公路和水路的运输要求,而且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艺,提升了中国铁路建设及建桥技术的综合水平,并在随后的高速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天兴洲大桥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长江二桥下游9.5公里处,上层为六车道公路,宽27米,下层为四线铁路,其中两线为高速铁路。大桥正桥全长.1米,其中公铁合建部分长.1米。从青山岸到汉口岸方向孔跨布置为15×40.7米箱梁+(98++++98)米双塔三索面钢桁梁斜拉桥+62×40.7米箱梁+(54.2+2×80+54.2)米混凝土连续箱梁+4×40.7米箱梁。
四项“世界第一”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体现了当今桥梁技术的领先水平,是代表我国桥梁建设新水平的标志性工程。大桥建设规模宏大,集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于一体,大桥的建设,创造了当时同类桥梁中四项“世界第一”:
斜拉桥主跨米,是世界最大跨度;
首次按四线铁路和六车道公路布置,可承受2万吨荷载,是世界最大荷载;
主桁宽30米,是世界最大宽度;
高速铁路按每小时公里动力仿真设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六大“自主创新技术”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中铁大桥局建设者发扬为国争光的精神,勇攀技术高峰,坚持自主创新,开展了15项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六大自主创新技术,其中5项获国家专利。六大“自主创新技术”:
一是主桥首次采用三主桁、三索面的新型结构形式,满足了公铁两用桥大跨度、大荷载的结构需要,三主桁技术为后续多座高速铁路桥梁建设所采用;
二是首次采用钢、混凝土板桁组合结构体系,在主跨和部分次边跨的公路桥面用正交异形板与主桁结合,减轻了桥梁自重,在边跨的公路桥面用混凝土桥面板与主桁结合,解决了辅助墩在活载作用下的负反力问题;
三是首次采用自主创新研制的磁流变阻尼器(MR)和大吨位液压阻力(STU)装置相结合的混合阻尼控制技术,解决了制动力和地震力传递及温度力释放等问题,提高桥梁抗震能力;
四是首次采用钢梁桁段整体架设,打破了世界桁梁散拼架设的常规,提高了架梁效率,发展了世界钢桁梁架设技术工艺;
五是首次采用锚墩预应力钢绞线精确定位工艺,实现了横截面尺寸平方米巨型双壁钢围堰水中定位精确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形成了根据长江水位变化的带载升降施工技术,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六是首次采用自行研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KTY型30吨·米扭矩的动力头钻机用于主塔基础3.4米的大直径钻孔桩施工,并形成了深水大直径钻孔桩施工技术体系。
环境友好工程大桥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坚持环境友好的方针。
大桥按四线铁路和六车道公路布置,节约了长江有限的桥位资源、保护了环境、节省了投资;
水上实行全封闭施工,钻孔桩施工采用泥浆循环系统,钻渣外运定点排放,防止了对长江水体的污染;
铁路铺设无缝轨道、噪声敏感点附近设置声屏障、特殊地段考虑景观设计等综合环境保护措施,实现了桥梁减震;
公路桥面铺设环氧沥青,降低行车噪音,提高行车性能;
桥上路灯使用了世界领先的智能监控系统,有效的节省能源;
大桥主桥栏杆上19幅镂空图饰工艺精美,充分展现楚地人文景观。
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大桥通车以来即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目前,大桥每天通过的列车量近百对,极大地缓解了武汉枢纽过江通道能力。有力的带动了武汉东部城区及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肩负起了新时代赋予的更重大的历史使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桥新水平,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又耸立起一座新的丰碑。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作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新丰碑、中国高铁第一桥,代表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最高水平,曾先后在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铁道馆、世界高铁大会、泰国高铁展、俄罗斯高铁展等展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建桥水平。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先后荣获年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大奖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年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奖
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奖
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主办单位:中国中铁大桥局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
以受众的心理精心策划
从专业的视角完美展示
桥梁行业最具专业性的动画制作团队
武汉桥梁传媒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