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家乡书》
和平街口述历史系列之九
黄修威、蔡云瑞夫妇。
老来伴,和平街上的爱情
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
晓东采集手记
题图照拍摄的是一对夫妇,男主人叫黄修威,88岁,早年养蜜蜂,后来到新丰针织厂上班。女主人叫蔡云瑞,86岁,务农。
拍摄者解楼霞是一个有心人,拍摄时她请两位老人坐在那张古式的架子床前留影,家的味道扑面而来。加上后期艺术处理,这幅照片有了油画般的感觉。
在和平街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采集过程中,我们遇见左邻右舍,聆听平凡故事,总能为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所感动。本期和平街口述历史系列,讲述的是几对夫妇的故事,他们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对一条生活多年的老街而言,那些坚如磐石的爱情一定是和平街最美的传说。
1
坚守的光荣
季明坤、陈秀英夫妇
口述人:季明坤
这是一份“乡村学校从教30年”的证书,获奖者叫季明坤,今年94岁。
季明坤说:小学一毕业,我姐姐嫁在盐城,在那开旅馆。我是到盐城上高小,上盐城城中中学。日本飞机来轰炸,从2点炸到4点。爸爸妈妈在西山头哭,担心儿子和女儿。
建国初期,我一出来,就分到八荡小学,(小学后来发展到完小),龙堤那一带的学生都去上,带粮带草。学生岁数大,没得学上。后来调我到刘庄小学,全区只有一个中心小学。57年右派,“揪”了三年,在棉花原种场。摘帽子,在龙堤做教师,小学,戴帽子初中。后来教高中,当班主任,高二三班班主任。高中砍掉了,文委说:这么大年龄了,送你去享享福。叫我去做校长。
多次被为优秀教师的季明坤,年曾参加过大丰县志的编撰。退休后又参加了新丰镇志的编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他颁发“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
口述人:陈秀英
这是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章。获奖者名叫陈秀英,今年91岁,家住新丰镇和平街号。
和平街口述历史采集之际,坐在家对门、临河的棚子里,陈秀英断断续续地讲起往事:
我的爸爸妈妈是行船的,当年从兴化撑船到了大丰,就在新丰镇的和平街河边靠岸,就在河边搭起了两件草房子。我就是在草房子里出生的。
年,我16岁,就到淮南纱厂上班,前三个月没有工资。厂里实现的计件制,并视米的行情发工资。临近解放的时候,淮南纱厂被国民党的兵哄抢,枪打来打去的,很危险。后来,我们工人就一齐跑到解放军那边去了,就安全了。
我现在是按建国前的老工人拿退休工资,一个月能够拿多元,每个月还有多元护理费。
本专题访谈人:陈小钧陈庆珠
2
还是和平街
韦广祥、蔡怀英夫妇
韦广祥、蔡怀英夫妇。口述人:韦广祥,64岁。
访谈人:方贵平。
和平街开埠初期,好多人家乘船来到和平街,就要盖房子。盖房子就需要木料,所以,就有人放木排(从西团沿斗龙港),顺流放到大河码头,来到和平街的。老太爷韦凤楼是码头管理人,又是木匠领作工头。瓦匠领作工头是卞文宝。他们两个人是木瓦两作建筑负责人。东头是浦家巷,对过这块是米行(六陈行),西头是谷振之油坊,中间是民房。老太爷韦凤楼冥寿岁左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六七十岁。
我爷爷韦永元是私塾先生,在龙堤太平塘一带教书。后面两间附房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我父亲韦焕香拆除到太平塘(同裕村)复建,我们全家都回太平塘生活居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父亲韦焕香及叔叔韦焕根、韦焕文向租房户收回房屋,我一家又从太平塘返回和平街。
和平街70号我家这幢房子是年砌的,民国老房子,只有木榻子门换成了砖墙防盗门,是我的老太爷韦凤楼于年农历八月份建造。当时与韦佐斋家一起各砌主房3间并排6间,青砖小瓦木榻子门,面朝大河(老三卯酉河)。房子砌好后,只有我老太爷1人住在主房北第二进两间附房内。年至39年开始将前面3间主房出租给人家居住。西头1间半租给海门过来的袁姓人家居住,东头1间半先后租给岳、奚、李姓人家居住。年后,房屋被征收。年,落实私房政策,返还我家。
采集时间:年10月9日、10日
采集地点:大丰区新丰镇和平街70号(原和平街54号,后号,现70号)
3
舍不得的家
黄跃辉、张亚琴夫妇
智能手机用得虽然还不是很熟悉,但老两口喜欢自拍。
本专题摄影:解楼霞。
和平街号住的是黄跃辉夫妇,黄跃辉的爷爷叫黄飞龙,奶奶叫范月娥。黄跃辉清晰地记得:年以前,自己家是开花行的,经常能看到种棉花的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独轮“狗头车”,上面放着麻包,到花行、到公司卖棉花。
黄跃辉今年71岁,张亚琴今年70岁。两人拍照时,那份不由自主的亲密,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老来伴,金不换”。感谢摄影师解楼霞拍摄的这一专题。
老屋即将搬迁,黄跃辉夫妇有着诸多的不舍。
张亚琴忙活的时候,黄跃辉常在旁守着。
屋顶悬挂的各式竹篮,是他们心爱的老物件。
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显示了主人的勤快。
听说要帮他们多拍些照片,黄跃辉夫妇特地拿起一面小红旗。他们说:这样拍,喜气。
在自家的庭院,张亚琴很自然地把手搭在黄跃辉肩膀上。
4
那些动人的细节
让日子闪光
以下一组镜头,记录的是和平街上另外几对夫妇。拍摄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依偎在一起,那份发自内心的甜蜜,让我们记住了生活的美好。
束必银、杜桂英夫妇,两人都是76岁。
杜桂英年轻时,常到镇上的照相馆拍照。
陈凤东、梅桂兰夫妇。身后的老屋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青砖小瓦,颇有海派风格。
陈凤东夫妇年轻时的照片,那个时候小孩还小。那个时候,很少有彩色照片,于是,人们就为黑白照片着上彩色。
梅桂兰(右)身旁的老式梳妆台,很有点年头。与邻居聊起家常,小有开心。
陈德臣、黄修丽夫妇在老屋子前留影,两人同为78岁,在和平街上住了好多年头,后来才旅居到外地儿女家。知道和平街要改造的信息后,两人还特地回乡,把庭院收拾一新。
这是百岁老人郝兆年的家。老人曾经获得大丰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百岁寿星”牌匾,老人岁去世。左起:老人重孙郝立俊(31岁)、老人儿子郝干其(66岁)、老人儿媳黄亚芹(63岁)、老人孙媳妇徐娟(51岁)。
在和平街原住民拍摄合影的时候,90岁的老铁匠宋养富和他的老伴宋卢氏早早地来到新丰影院门前,老两口手拉着手,与志愿参与和平街口述历史采集的王晋芳(右一)、王艳(左一)一起,高高兴兴地合了一张影。
和平街改建规划图。
往期回顾:
期——耕读勤勉浦家巷木工的新传承
期——在生活中讨生活,于艰辛处求希望
期——穿过我们记忆黑发的,是理发师的手
期——舌尖上的故乡记忆有了味道
期——生活坚硬如铁,天亮就去卖豆腐
(向上滑动启阅)
家乡,灵魂安放的地方
《家乡书》以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为主题,邀请近百位天南地北的大丰人,以个人的真实记忆,讲述丰收大地近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抒发远走他乡的游子爱家爱乡的家国情怀。
《家乡书》撰写者的邀请“不问贵贱,不排尊爵,不论出处”。主要内容包括:1、你的家乡故事。2、你的学习故事。3、你的创业故事。4、你的其他故事。任何美好的、你愿意书写的情感,都可以放进这一本《家乡书》。包括你的简介、通讯方式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