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扶贫工作是“滴灌”的话,那么驻村第一书记就是一根根“管道”,给每一位村民输送幸福的水源,而刘庆超就是马头镇水背村村民心中带领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引路人。
一年多的驻村生活,东莞市东城街道派驻到马头镇水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刘庆超已然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水背村人,村民们熟悉的刘书记。刚来到水背村时,刘庆超的第一印象就是“偏”“穷”。水背村坐落在新丰县的边缘地带,距离县城40多公里,交通不畅,多年来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门路少,农民的收入完全“看天吃饭”,村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户56人。如何实现贫困村如期出列?刘庆超心里明白必须要大干一场。
然而正当他想着该从哪着手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水背村被一场肆虐的洪水冲刷得满地狼藉。全村户多人受灾,多亩农作物被淹,村里的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经过调查,刘庆超发现造成村里损失惨重的原因就是村里薄弱的防洪基础设施,而这也是村里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到处寻求支持,向上级申请资金,建设堤坝保护农田,修复升级农田灌溉渠,彻底解决灌溉问题,并对受灾农田进行深松旋耕。
水背村党支部副书记许胜利:他(刘庆超)是一个很负责任、讲担当的人,他对我们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出了很大的力,做好了村里的防洪堤,做好了因为洪灾受损的引水渠。刘书记(刘庆超)很有情怀,对水背村的发展尽心尽力,为我们水背村福利事业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产业基础差,特色产业不突出,发展难度大,是摆在眼前的严峻村情。怎么让更多村民口袋富起来呢?刘庆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刘庆超了解到,水背村一直以来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但受限于交通,因此没有形成规模。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刘庆超与村“两委”一起经过多次分析研判,与当地合作社成立一个公司,引进优质番薯品种种植,优先聘请贫困户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
东城街道驻马头镇水背村第一书记刘庆超:因为红薯销量是比较大的,只要好吃可以运到东莞卖,所以当时我来到之后,我找了省农科院番薯研究所,他们推荐了一个好的红薯品种,我们找专业人员过来指导村民种植,我们联系东莞一家农产品配送公司对接,直接从农田到餐桌,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此外,刘庆超还通过东城街道搭建的专门销售新丰农产品的平台销售水背村农产品,年消费扶贫金额近10万元,年年底,水背村已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这样的成绩对于刘庆超来说是沉甸甸的,但更是他驻村第一天为老百姓许下的承诺。
东城街道驻马头镇水背村第一书记刘庆超:每个红薯盒上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