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古八景
柘林镇是一个滨海镇,位于饶平县城以东20公里,这里山海风光秀美,人文历史积淀深厚。自古以来,这里就流传有柘林古八景,这些景观,有的至今仍然留存,有的则已消失。一、独塔镇风独塔镇风指的是“镇风塔”,它在柘林古八景中文史价值最高,是潮汕保存最完整和最古老的石塔,因其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成为潮汕地区元代古塔的代表之一。镇风塔坐山望海,颇为雄伟。它塔高20米,塔基周长16米,塔刹为葫芦状。镇风塔是一个石构塔,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每一层都用石栏杆围成的一条环形石廊,供游人驻足赏景。镇风塔内部石块与石块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虽经岁月侵蚀仍完整无缺。镇风塔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但基本结构保存完好,仅在明代经过一次小规模的维修。相传,这个塔的形状是从杭州那里移植来的,是用杭州那些塔的图纸来建的。古代没有架手架,据说当时建这个塔时,全部用人工堆土慢慢建起来。用土一边堆积一边往上建建成之后,镇风塔又成为当时行径柘林湾船只的一处航标。这个塔下面还有两个塔,和它算在一起是三个塔,下面海里有一个蛇塔,中间岸上有一个红塔,又叫‘锁水塔’,因为我们这里临海,所以当年就称红塔叫‘锁水塔’。三个塔三点成一线,起着航标的作用。因为柘林海域很广,为了船只出入的安全,这个塔起到航标的作用。当年这个塔的构造全部是做成石榫去拼接的,时间久了,石榫被腐蚀掉,一些石板就掉下来。后来有重新修复,这个塔应该说保护是非常好的。二、红塔锁水
“红塔锁水”中的锁水塔在镇风塔和蛇塔之间,三塔形成一条直线,因塔身漆上红色,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红塔”。锁水塔现在位于柘林镇北柘村内,但当时,它所在之处其实是溪流的出海口,老百姓希望建这座塔来锁住海水,避免形成内涝。红塔所在的地方是一条溪,实际也是一个港口,是通到海里的。涨潮的时候,海水就来到很高的地方。建这个塔是因为山上面有一个镇风塔,下面这个塔就叫做锁水塔。红塔起着锁水的作用,老辈人考虑风水的问题,为乡里保一方平安的意思。几百年沧海桑田,原先的溪河和港口业已消失,变成陆地,建起大片民居,锁水塔也被许多楼房包围其中。现在,锁水塔塔身上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高眺镇风塔”,下联是“瞻仰锁水峰”,这副对联也告诉人们,锁水塔周围曾经水陆交界,一马平川。锁水塔构造比较简单,塔身装饰和造型也极为简洁,但其基础则颇为奇特,蕴含着古人的建筑智慧。当年这个塔的构造下面是没有基础的,下面全部架木材,是浮起来的。三、双峰锁水
与锁水塔遥遥相对的,除了柘林古八景的镇风塔之外,还有“双峰锁水”之称的旗头山和马头山。旗头山和马头山合称双峰,关于这两座山峰和海面中的大门小门,在柘林流传着一句颇有意思的俗语:“有旗无旗带,有马无马鞍,有门无门闩”,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南宋末年,陆秀夫、张世杰率领义军,护着宋帝退守南海一带。当时,陆丞相听说粤东边陲有“大门,小门、三百门,汫洲、汛洲、一百洲,地域广袤;马头,虎嘴、猴趴岭,炉山,燕洞、尖峰顶,地势险要”,谅必是战守要冲,可作兴复宋室基地。便护少帝来到柘林湾,在旗头山下设立水师大营,刚住了几天,便有人禀告陆丞相:“每晚都有三两个军士失踪。”陆秀夫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只得向柘林父老探询。父老禀告说:“这里常有妖怪出没吞食人畜,遇害者甚多,因此渔民不敢在这里捕鱼,商船不敢在这里停航。”陆秀夫一面设宴款待父老,一面下令增设岗哨,严加防卫。是夜三更时分,陆秀夫还在灯下筹划军国大计,突然战船摇晃不定,他急往窗外一望,不觉大吃一惊,舱外昏荡荡,暗沉沉,冷飕飕,大雾弥漫,寒气逼人,骤见一条硕大异常的章鱼舞动着长长的触须,伸上船头,紧紧地卷住一个军士,正欲拖入大海,陆秀夫见状,怒发冲冠,拔出宝剑,一个箭步冲出船舱,大叱一声,把剑一挥,一道寒光划破夜空,巨章被砍断了半条触须,喷出一团黑雾,仓惶逃窜,。霎时间,海上乌烟滚滚,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陆秀夫迅速拔起朱笔,用力一掷,一道红光穿破迷雾,朱笔正中巨章要害,巨章被钉在石壁上,一命呜呼了,顿时,风定天晴,烟消雾散,灯光复明,照得如同白昼。陆秀夫站在船头,深深地倒吸了一口气,他想:“这魑魅出没之乡,断非创业基地。便去奏知宋帝。宋帝感叹地说:“这旗头山,有旗无带:这马头山,有马无鞍;这大小门,有门无闩,不是战守之地。”便决定迁师到别处去。这石壁上的章鱼迹却从此永远留下来了。四、白雀青灯
距离“独塔镇风”不到一公里的虎鬃山上,就有另一处古八景----“白雀青灯”,两处景观寺塔互相映衬,散发着独特的古韵。白雀寺始建于宋代,在明朝等时期历经多次重修。寺为二进二从厝格局,规模不是很大,但寺内香烟缭绕,周围绿树掩映,环境颇为清幽。门前石亭古色古香,别具风采,也为古刹增色不少。“白雀青灯”(白雀寺)是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叫做“白雀寺遗址”。它重修于明代,建筑面积是平方米,是明代刑部侍郎蒋厚传题的牌匾。白雀寺倚山望海,环境清幽雅致。古刹始建于南宋末年。因此地石峰林立,漫山遍野柘树成林,故名“柘林寺”。据地方志载:“宋时原有茅山庵,毁,遂于北面再建柘林寺。”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年)孟春柘林寨守备岳同关主僧如连募资重修佛殿。上梁吉日,恭请蒋厚传(明代人,官至刑部侍郎,因触怒当朝权贵而遭贬来饶邑任盐吏。)书写山门匾额。恰好有只纤丽的白雀在梁上啁啾欢唱,蒋厚传即兴用鸡毛大笔疾书“白雀寺”三个大字,笔划如雀鸟展翅,潇洒流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白雀寺”匾额尚存)。柘林寺自此易名。后人感怀此事,赋诗云:“白雀飞来巧立名,丛林隐隐透佛灯……”广东省佛协副会长释定持方丈为该寺撰山门联云:“白毫相中诸众生,一念回光俱蒙解脱;雀巢顶上三层垒,六年苦行方证菩提。”寺前绿竹丛林环绕,形成一天然门户,有石阶数级,通往寺院前埕,右侧竹丛下,有一石亭,呈长方形,长约二米,宽一米多,四根石柱托住重叠石亭顶,飞檐翘角,亭中有石椅石凳,中有石板如棋盘,重数百斤。传说,觉悟法师在此住持时,晚上搬此石盘盖古井,早晨搬回原处。相传,位于虎鬃山下的大殿,夜间佛灯青光闪烁,有如猛虎的眼睛。故乡民在寺前栽种茂密的绿竹,以遮住灯光,祈求乡社平安。五、古渡雄关
从白雀寺经镇风塔翻越风吹岭,在岭的北侧,这里就是柘林古八景之一的“古渡雄关”。在古代,作为天然避风良港,柘林湾内水域阔、水流平稳,周围又有旗头山、马头山等屏障,是船舶理想的停靠地,由此也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地方贸易盛极一时。据地方志记载,柘林的海上贸易,自隋朝开始,至宋朝始盛。风吹岭这处古渡口在宋朝时就相当繁荣。古渡雄关也叫风吹岭古渡口,相传这里下面就是海平面。宋末元初时,朝廷在这里建了一个哨所,那个时期这个地方是一个商埠,就是饶平内陆地区包括新丰的陶瓷出海,沿海的盐北上京沪,南下马来西亚、印尼、暹罗(泰国)等地方。传说中的柘林古八景如今有五处得以保留下来。柘林的古八景,既有历史建筑,也有自然风光,是山海风光的集大成,也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深度融合。相传,柘林古八景另外三处景观为“普陀历碑”“群兽浴日”和“绿浦金沙”,但随着风吹岭古渡口一带海域的消失,也相继消失,现在,留给人们的仅剩下美好的想象。海滩的石碑林现在也是消失了,因为历史比较久远也消失了。七夕井也剩下海滩了,尚未得到必要的保护和开发。柘林位于闽粤交界处,历代以来,其地理位置、经济和军事价值都相当重要。现在,柘林曾经南来北往的贸易盛景虽成为历史,但其作为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再次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完)文字资料来源:明《东里志》、《东里大观》、饶平县博物馆、中国发展网报道等。
图片来源:许渤渤、汤妙雁、郑财凤、吴宝华、叶少逸、网络等
本文从历史和文化方面阐述,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