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家乡书》
题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摄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杨琨
宋江、吴用、武松等梁山好汉,生活中皆有原型。施耐庵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寄托了他经世治国的理想,表达了对张士诚起义的同情。一部《水浒传》纯属是以宋江起义说事,而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和背景。清代平步青《霞外捃屑》说:“《宋史》所载宋江事,及在江淮,不在山东。”
浦玉生:
大著永传,一百零八将的前世后生
浦玉生(中)与王春瑜(右)卢兴基(左)一起辨识施廷佐墓志铭。
《水浒传》楔子,或称第一回,堪称“开宗明义”:“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里用了张士诚的姓“张”,还有他降元时的官职“太尉”。龙虎山上有个“北极殿”,遍查龙虎山的地方志书、史料从未发现有“北极殿”的记载,《辞海》对此也未作出辞条解释。“北极殿”倒是出现在大丰区草堰镇上,这是张士诚起义的聚义处。
大著永传。摄影晓东。
山西太行山、山东梁山泊,在施耐庵(—)生活时代已经没有多少水了,已近干涸。但是施耐庵的故里白驹场、得胜湖、大纵湖一带倒是有着壮观的水泊景色。像元杂剧里所说:“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先是有梁山英雄张荣转战江淮之间留下水战遗迹,又在张士诚在得胜湖、大纵湖与元军水战。这些都给施耐庵写作《水浒传》形成了立体的时空地理参照系。宋江在山东,张士诚在吴地,连《水浒传》中宋江写的诗词也是:“身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一部《水浒传》纯属是以宋江起义说事,而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和背景。清代平步青《霞外捃屑》说:“《宋史》所载宋江事,及在江淮,不在山东。”
1
山东宋江原型
江淮张士诚的传奇
张吴王遗像。(资料图片)
张士诚起义疆域图。(资料图片)
张士诚(—),《元史》《明史》记载为“泰州白驹场”人,今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张家墩人,民族英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人物,为推翻元朝统治立下汗马功劳。《明通鉴》说张士诚“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
宋江,山东郓城县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绰号“呼保义”、“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三十六天罡星之首天魁星。
本来,这两个人是宋元时期的实有历史人物,本不应该把他类比在一起,但施耐庵入张士诚幕,作军师,写作《水浒传》是将宋江原型以张士诚为模特。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横跨三年,实际一年多。而张士诚起义十四年,与《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十多年相仿佛;宋江聚义梁山,到接受招安,归顺朝廷,与张士诚起义占据苏州后又降元也相似;《水浒传》列举的造反英雄所占据的山寨,包括揭阳岭、十字坡、清风山、少华山、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对影山、黄门山、饮马川、登虎山、芒砀山、枯树山、柴庄、梁山泊,共十五处。元末张士诚起义时,哨聚造反的群雄,如濠州朱元璋、颍州刘福通、蕲水徐寿辉、九江陈友谅、徐州芝麻李等也是十五路。张士诚起义时史称“十八条扁担”,与《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一百零八将有对应关系。
《宋史》等宋代典籍中从未说过宋江是梁山泊的。宋代话本、笔记将此二者分得比较清。如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赞卢俊义:“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行太行,皮毛终坏”;赞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赞戴宗:“不疾而速,故神无方。汝行何之,敢离太行?”《大宋宣和遗事》写杨志初次落草地点也是太行山。后来写晁盖、杨志等人落草地点又含混地说成“太行山梁山泊”。元杂剧里,一般都把落草地点说成梁山泊。施耐庵《水浒传》中则都把他们统一到梁山泊之中。
在岳飞抗金时期,有一支梁山的张荣义军奋战于楚州、高邮一带,为首的四义士是张荣、贾虎、孟威、郑握,如今泰州秦潼的会船节就是纪念“真龙”“假虎”(张荣、贾虎)的,在草堰镇过去有四义阁,供奉张荣、贾虎、孟威、郑握。《水浒传》最后梁山四义士宋江、李逵、吴用、花荣墓在楚州,“百姓四时享祭不绝”。《草堰乡志》记载,四义阁明供张巡,实供张士诚。这四义阁与四义士墓多么令人回味!
2
一口一声张大哥
隐晦曲折的纪念
“墙头一棵草,风吹四面倒,燕子来做窠,吓煞张大哥。张张张,手拿枪;手手手,铁拐走;铁铁铁,西瓜叶;西西西,抱母鸡;抱抱抱,城隍庙;城城城,肚子疼;肚肚肚,蒋葫芦;蒋蒋蒋,八条港;八八八,毛辣煞;毛毛毛,大红袍;大大大,吹喇叭;吹吹吹,吹你一鼻子灰!”
这是流传于大丰等地的一首童谣:《墙头一棵草》,《盐城市歌谣谚语卷》有记载。小时朗读时不知其意,后来翻阅历史,浸淫水浒大传,细嚼之下方知:这童谣当与张士诚有关。
“一棵草”暗指草堰的“草”,“风吹四面倒”,隐喻张士诚起义反元又降元又反元。张士诚死后,人们对“张大哥”不能明祭,只能以“城隍庙”祭祀活动为寄托。
仔细梳理,《水浒传》通篇将张士诚起义的内容隐晦曲折地贯穿其中,出现一些假姓者都称“张大哥”“小人姓张”等等。
第二回:王进笑道:“好不厮欺,俏不厮瞒。小人不姓张,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便是”。
第十一回:林冲道:“我自姓张”那汉笑道:“你莫胡说。见今壁上写下名字。你脸上文着金印,如何要赖得过!”
第三十七回童威、童猛:那梢公冷笑应道:“老爷叫做张梢公!你不要咬我鸟。”岸上火把丛中那个长汉说道:“原来是张大哥!你见我弟兄两个么?”
第四十三回朱贵:李逵在背后听了,正待指手画脚,没做奈何处,只见一个人抢向前来,拦腰抱住,叫道:“张大哥!你在这里做甚么?”
第四十三回:李逵答道:“我姓张,无名,只唤做张大胆。”曹太公道:“真乃是大胆壮士!不恁地胆大,如何杀得四个大虫”!
第五十六回:时迁道:“你听我说:小人姓张,排行第一,泰安州人氏”。
第六十一回:吴用道:“小生姓张,名用。这个道童姓李。江湖上卖卦营生,今来大郡与人讲命”。
第七十五回:燕青道:“小人姓张,排行第一,山东莱州人氏,听得任原招天下人相扑,特来和他争交”。
本来,张三、李四、王五、曹六,这四姓是民间风俗通语,但《水浒传》中为什么偏偏都姓“张”。
日本版幽默连环画《水浒传》。
朝鲜文版《水浒传》。
宋江起义与红巾军无缘,但元末遍地是红巾军,张士诚起义率军渡江南下,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受到了江南人民的欢迎。由于张士诚的起义军锋芒针对官僚、豪绅大地主,所以当时也称他为红巾军。在破松江府之前,有童谣唱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穿上红袄,扎上红巾,天也不怕,地也不怕,一心要把“至正”(来)拉下”。有一种版本的《水浒传》第十七回回末说:“红巾名姓传千古,青史功勋播万年。”
第二十回:“看那船时,每只船上只有五个人,四个人摇着双橹,船头上立着一个人,头带绛红巾,都一样身穿红罗绣袄,手里各拿着留客住”。
第三十四回:“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枪”。
第五十四回宋江打扮:“头顶茜红巾,腰系狮蛮带。锦征袍大鹏贴背,水银盔彩凤飞檐。”
第六十一回李逵打扮:“茜红头巾,金花斜袅;铁甲凤盔,锦衣绣袄。”
3
自比军师吴用
施耐庵的智多星朋友
景泰蓝智多星吴用。
吴用,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三十六天罡之第三天机星。第十四回出场。《水浒传》中有首《临江仙》,赞美吴用“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吴用使两条铜链,原为财主家门馆教授。宋江死后,吴用为了表达对宋江的一片忠诚,报答其知遇之恩,来到楚州宋江的墓地前自缢身亡。施耐庵曾自比《水浒传》中的吴用。
歇后语说:“梁山的军师——无(吴)用”。《水浒传》雏形的《大宋宣和遗事》中称智多星吴加亮,不叫吴用,施耐庵参加张士诚起义为军师,但好多建议未被张士诚采纳,施耐庵自感军师也无用。此歇后语被收录进《江苏方言总汇》,最初仅流行于大丰白驹镇周围,以及在张士诚起义流经地带,后来广为知晓。
为军师时,施耐庵曾劝诫张士诚:獐得草(草堰)则活,獐上树(苏州)必死。然而张士诚一心想占领江南,并未采纳施耐庵以江淮为根据地的建议。天下大势未定,就急于在苏州称起吴王来,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结果失败。
对此,施耐庵曾说:“可惜当年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今天我纵有满腹经纶,奈何不遇明主,又有什么用呢?”虽然,施耐庵就此离开了张士诚,但常常自责。后来在写《水浒传》时,施耐庵特地把智多星写成“吴(无)用”,意即自己没有尽到一份责任帮助张士诚平定天下。
吴用原型以施耐庵自己为主,然而,其中又交杂了施耐庵好朋友刘基的影子。
明朝军师刘基(刘伯温)。
刘基,又名刘伯温,曾自称“天机星”下凡。元至正元年()夏天,在江西行省椽史任上弹劾归故里的刘基,邀钱塘辞官后的施耐庵到青田武阳村(今属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小住。一天中午,刘伯温正在午睡,施耐庵在刘伯温的书房中看书,突然觉得光线暗了下来,他踱出门,一看,好生奇怪;别处阳光灿烂,只有刘伯温住宅的上空有一大片乌云,雨意正浓。不好!今天刘伯温晒了五大箱书籍,如果遇到了暴雨,岂不全部淋湿岂不坏事?他忙去叫醒刘伯温。刘伯温眯着眼睛,到院子里看看天,又伸手测测风力却拉着施耐庵到里面书房去下棋。施耐庵担心地说:“贤弟,你的不少书是传世珍宝,一旦被淋,岂不可惜?”刘伯温说:“雨是要下,但不在我处下。”
“刘贤弟真能开玩笑,难道别处无云会有雨,这儿乌云盖顶倒没雨?”施耐庵话音未落,刘伯温指着窗外说:“你看!”施耐庵跑到院子里一瞧:前面南山上阳光灿烂,雨丝如麻;而这里却真的一点雨也没有,转瞬间就云散天晴,院子里依然树影斑驳。他对刘伯温说:“你好像从天上下来似的。”刘伯温哈哈大笑起来,幽默地说:“我是天机星下凡哩!”施耐庵原来就倾慕于刘伯温的非凡才智,在与他相处的日子里,耳闻目睹了一件件动人的事情后,就更为钦佩了。
施耐庵对刘伯温说:“贤弟乃当代奇才,堪比子牙、孔明。将来我若著书立说,定将你当做一个安邦定国的军师写进书里。”刘伯温谦逊地说:“我乃‘无用’之辈,施仁兄才是旷世英才啊!”施耐庵听后手舞足蹈起来,说:“对,你说是‘无用’,就把你写做‘吴用’、绰号就叫‘智多星’吧。”
《水浒传》连环画。
“草莽失身怜赤子”道出了施耐庵曾入张士诚幕。施耐庵曾撰写了一百二十回本的《古本水浒传》。此《水浒传》是江阴梅氏藏本《古本水浒传》。当兵打仗,施耐庵自感是“梁山上的军师——吴用”,但是写起书来,却能移山倒海,呼风唤雨,剪纸为马,撒豆成兵。这期间,施耐庵隐居于白驹场从七十回到一百二十回,一直是造反到底的《古本水浒传》,由于精力有限,前七十回,一般为九千字左右一回目,而在后五十回中每回目只有约四千五百字。写完后,卷首署“东都施耐庵”,东都是扬州古称也,白驹场一带元代时主要属扬州路。文末写上一首卷尾诗:
一声惊起蛰虫眠,端是云开又见天;
雨洗千山成净土,雷鸣四海靖狼烟。
草莽失身怜赤子,太平重造有高贤;
书生挟策终何济,负曝高谈理故编。
写下这首诗是施耐庵联系自己的实践,并且有所指的,一句“草莽失身怜赤子”,暴露了施耐庵曾在张士诚军中做幕僚的经历,这个吴王张士诚乃“草头王”,是草莽出身。真是猛虎归梁山,英雄出水浒。
英文版《水浒传》。
《连环图画水浒》。
吴用对宋江的招安始终保持着一种无奈的心态。从《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破辽时,辽使欧阳侍郎带着十分优厚的条件来说服宋江等人降服辽国,宋江问在座的吴用辽国使者的话如何时,吴用长叹一声,低声不语。宋江问他为何叹气,他才说:“我寻思起来,只是兄长以忠义为主,小弟不敢多言。我想欧阳侍郎所说这一席话,端是有理。目今宋朝天子,至圣至明,果被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奸臣专权,主上听信。设使日后纵有成功,必无升赏。我等三番招安,兄长为尊,只得个先锋虚职。若论我小子愚意,弃宋从辽,岂不为胜,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世事练达的吴用已给宋江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但“谋略敢欺诸葛”的吴用对抗不了一意孤行的一把手宋江。从施耐庵在张士诚降元的过程中的表现来看,他也是反对降元的,但又无能为力,情景与吴用的情势十分相象。
4
好一个武松打虎
打的是天下不平事
中央电视台41集大型电视连环画册。
武松的原型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
“我是斩头沥血的人”,“凭着我的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也不怕!”读着这些斩钉截铁、朗照日月的话语,你就应该知道这说的是好汉武松。武松形象的普通性,他家常可亲,像是邻家大哥,而且憨直可爱,忠厚可靠。
武松的事迹有戏剧性,其情节激烈、传奇,武松有过人的膂力、超凡的武艺、艰难的遭际,历尽的苦辛,屡仆屡起,都是民间故事的绝好素材。武松的故事是立体的,他的故事不是平面前行而是立体发展的,它横枝别逸气象万千,其展示的手法不是白搭而是以宏伟的复调形式展现。武松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的现身说法,可信、可亲、可敬。武松描写的真实性,他有时暴躁、粗枝大叶,太沉溺于酒;有时行事甚至血腥,曾经滥杀无辜;但除了这,武松身上仍然有着不朽的魅力。
《武松打虎》(彩绘连环画)刘继卣绘。(资料图片)
《水浒传》里曾经上演三次轰轰烈烈的“人虎大战”。一次是黑旋风李逵,他的老娘被老虎吃了,他一气之下,杀掉四只老虎;另一次是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两兄弟,动用当时的“高科技”捕猎手段——药箭,射杀了老虎,为民除了害。但是李逵却没能以勇杀四虎的数量而成名,解珍、解宝也没能因高科技的含量而成名。一举成名的还是景阳冈武松打虎。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首先,武松打虎是初出江湖的武松的处女秀,英雄好汉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施耐庵是用浓墨重彩的;其次,解珍、解宝严格说来那不叫打虎,而是“射”虎。李逵严格说来也不叫打虎,而是“杀虎”。只有武松的方式,那才叫“打”虎,因为他是赤手空拳,没有借助任何的工具。再次,武松打虎是最具生活原型,对施耐庵启发最大的是他的表弟卞元亨的打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彩绘连环画)刘继卣绘。(资料图片)
历史上宋江起义三十六人,确有武松其人,但未见与打虎有关。小说中的武松,清河县(今河北清河县)人,因排行第二,故江湖上人称武二郎,三十六天罡星之第十四天伤星。景阳冈借着酒劲打死老虎,威震天下,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哥哥武大郎被奸夫淫妇西门庆、潘金莲杀害。武松杀了奸夫、淫妇,报案自首,被发配孟州牢城。在安平寨牢营,结识了金眼彪施恩。为替施恩夺回店铺,武松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后被蒋门神勾结张团练所陷害。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公差,回鸳鸯楼杀死张团练、蒋门神,在十字坡张青酒店改扮成行者,在二龙山落草,后来投奔梁山泊。成为梁山第十四好汉,步军第二名头领。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宋江与卢俊义等认为大功告成,该还朝受封了。武松却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这样对宋江说:“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武松后来出家为僧,到八十岁死去。
说卞元亨是武松的原型是有道理的。元代今大丰一带确有猛虎危害,《元史》记载,盐城及丁溪有二虎为害。
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据明万历《盐城县志》与《卞氏谱·卞元亨传》记载,卞元亨(—),享年九十,少时能吟诗作文,善吹鹤骨笛,“公有膂力,曾蹴虎至死”,元末客张士诚,张士诚跋扈,屡陈不听,辞去。归隐于盐城之便仓,手植枯枝牡丹于庭,花开正盛。又载“东海常出猛虎,路绝往来,公怒曰,昔周处射虎杀蛟,以除民害,吾当效之。人以为狂。公独往,无寸械,适虎当振威,公从容近之,以足蹴其颔,虎立毙,其豪迈如此。”《水浒》书中武松打虎即以卞元亨打虎为原型。元至正十三年(),卞元亨因忍受不了盐监的勒索,随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杀死了白驹闸驻防守兵,火烧白驹场盐课司署,其后在草堰场招兵买马,起义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卞元亨为“张士诚将”,“曾任元帅”。这给施耐庵写景阳冈武松打虎以启发,也是蹴虎至死。“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第二十三回:“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生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武松打虎》(彩绘连环画)刘继卣绘。(资料图片)
施耐庵写“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节时,只见:“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整节描写多用了“武松见了”、“听得”、“定睛看”、“眼见……寻思”一类词语,显然施耐庵与武松一道在感受着那个“说时迟,那时快”的惊险世界。更有甚者,施耐庵写着写着,似乎有时钻进老虎的脑子里去了。大虫也有带感觉的“见”,按地之时也是“略按”,连“又饥又渴”也是主观感受,不须在前面加上“大概”、“也许”一类推测之词。显然,施耐庵是把大虫的感受和自身的感受重叠融合在一起了。就连施耐庵从人虎相搏中抽身出来评议:“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这种“气性”也是无法测量的,只好由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看来,这是中国叙事文学追求似真传神的极好例证。
《卞氏谱》还载有明代陆颙《赠东海隐者卞元亨》诗句:“刺虎昔闻林下勇,登龙今访海中君”。陆颙是何人?是陆谦的儿子。陆颙,字伯瞻,陆闿的弟弟。武松出场时,“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离;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正是: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你看这“林下勇”与“林下强人”是如此的相像!武松在小说中的水浒英雄里八十岁去世,与生活中的卞元亨享年九十,均是当时少有的高寿。
还有趣事的是:《水浒传》中说武松膂力过人,徒手搬动几百斤石墩。这武松的石墩与卞元亨练功用的两个石锁(形似石墩)又有几份相像,卞元亨使用的石锁分别三百二十八斤和三百三十五斤,原在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园内,今在水浒文化博物馆内珍藏展出,其中一个刻有元代的“元”字。
如果仅仅停留在自然界的打虎上,似乎又嫌不足,在武松身上发生的杀嫂一节,同样是体现的大无畏的精神。
一天晚饭后,施耐庵正在灯下挥毫,猛听得“冬冬冬冬”的敲门声。申夫人开了门,撞进一个头发蓬乱的老妇,一下子跪在施耐庵面前,哭喊着说:“老爷,救命!”
原来,这老妇是白驹场街市东北巷尾烧饼店的老寡妇,只因他的儿子吴大,娶了一个老婆,叫胡月莲,生得美貌异常,不想被镇上一个恶霸财主——西门药店的郑凤来看上了。这郑凤来依仗他堂兄在县里做官,硬是登门霸占胡月莲,又用毒药泡在菜汤里,毒死了吴大,那胡月莲水性扬花,与郑凤来亲热得了不得,丈夫一死,即做了郑凤来的小妾,直把个吴家搞得家破人亡。老妇要告郑凤来,可是白驹场场面上有文才的人,都惧怕郑凤来的势力,不敢替他写状纸。这老妇后来想到了施耐庵的正直豪爽,因此求上门来。施耐庵听了这位老妇的哭诉,只气得浑身发抖。他想,出头帮助老妇打官司等于是“薛仁贵身上穿的——白跑(袍)”,但是沉默不言,良心何忍?最后,他还是连夜替老妇写了一张状纸。
老妇人走后,施耐庵心潮难平,他提起笔,望着刚写好的“武松打虎”一节,猛然想起:武松啊武松,你能打虎,为何不能为民除害呢,于是他奋笔疾书,连夜写下了“武松杀嫂”的有关故事,将武松打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丰民间工艺:麦秆画——武松打虎。
5
两个出轨的女人都姓潘
实指潘氏二兄弟
《古本水浒传》,施耐庵著,蒋祖钢校勘,河北人民出版社年8月出版。
大丰民间工艺:发绣——卢俊义像。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施耐庵的《水浒传》一共写了四个淫女:宋江外宅阎婆惜,卢俊义妻子贾氏,潘巧云、潘金莲。所花笔墨最多是“二潘”:一个是通恶霸,一个偷和尚,都是背夫行奸,臭名远扬。为什么二位淫妇都姓潘,作者有什么深意吗?
两个淫妇:潘金莲、潘巧云。施耐庵是站在同情张士诚农民起义的立场上写的《水浒传》,所以谁要是与张士诚起义为敌,总是不得好死,尽管在实践中,施耐庵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在长篇小说中施耐庵是手到擒来的。《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和第四十六回中写到两个淫妇,无巧不巧,都姓潘。在农耕社会,“万恶淫为首”。施耐庵笔下两个淫妇,都是不得好死的。一是潘金莲,被武松杀了;一个潘巧云,被杨雄杀了。都是剖腹剜心,掏出五脏,痛快淋漓之至。
潘金莲,武大郎的妻子,武松的嫂嫂,她的形象反衬了武松不为色诱、顶天立地的英雄品质。第二十四回写潘金莲“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风月情意。”她百般引诱、“调戏”武松,被武松拒绝。后来在王婆的撮合下,她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并亲手毒死了武大郎,一步步走向的是更加罪恶的深渊。
潘巧云是杨雄的妻子,因生于七月初七,故名巧云。施耐庵写她的美貌:“黑鬓鬓髻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写她是一天生尤物,暗示她非本分妇女。她做道场,到报恩寺还血盆心愿,都是遮人耳目,实际为的是与报恩寺和尚裴如海偷情淫乱。最终被发现,石秀与杨雄赚潘巧云到了翠屏山上,石秀怂恿杨雄,将潘巧云处死。
《梁山好汉》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现实生活中,施耐庵笔伐二潘是有所指的:直指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和其哥哥潘原明二人,是他们在张士诚起义最关键的时候,潘氏二兄弟背叛了吴王的红巾军大业。
两个叛徒:潘原明、潘元绍。潘原明、潘元绍是弟兄俩,父亲是潘懋,海陵人。潘原明是与张士诚、李伯升、吕珍等一起在白驹场起义的十八条扁担之一,张士诚称王后封潘原明为平章,张士诚事业的后期,命他镇守杭州。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兵二十万征讨张士诚,常遇春主张直捣苏州,朱元璋认为,张天骐在湖州,潘原明在杭州,见苏州围攻,可能同时并力来救,不易取胜,主张先取湖州、杭州,以孤立张士诚。果然湖州攻下后,吓坏了潘原明,朱元璋将领李文忠的部队刚到杭州城外,潘原明就立即派人请降,连李文忠也感到奇怪,怀疑有诈,认为我刚到来,胜负还未可知,而杭州方面急速请降,是不是有什么计谋?潘原明为了表明自己投降的心迹,就献出原先朱元璋的叛将蒋英、刘震,自己带着土地钱粮簿册及张士诚所封官印,“伏竭道左”,率兵三万人不战而降。他的叛变,使苏州腹背受敌,失去后援,对张士诚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一击。后来朱元璋大杀降臣时,正因为潘原明对他确实立了大功而免予杀戳,仍封以原官。潘原明本为潘元明,因避讳“元”后改成了“原”。
潘元绍更是一个贪残歹毒的家伙。他就是杨维桢在《金盘美人》歌序言中所说的“伪驸马潘某”,“潘娶美娼凡数十,内一苏氏才色兼美,醉后寻其罪杀之。以金盘荐其首于客宴……”可见其残忍成性,《金盘美人》歌即为此而作。
潘元绍是在常遇春攻打苏州阊门时投降的。当时,张士诚命谢节、周仁用木栅补外城,而周仁、潘元绍竟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投降。外城失守,以致敌军“蚁附登城”,苏州城就被攻破了。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张士诚及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徐达让潘元绍劝谕张士诚投降。最终张士诚绝食,至金陵死难,时年四十七岁。潘元绍卖主求荣,同样没有好下场,朱元璋也把他杀了,这样驸马伏诛后,他的头颅还被抛进了粪炕去喂蛆。
中华水浒园。摄影晓东。
大丰民间工艺:瓷刻——一百零八将(省级非遗)。
虽说张士诚割据一方,胸无远图,其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不是潘原明、潘元绍二位例行逆施,也许不会是这样局面,其覆灭不会如此快速。施耐庵通过潘金莲、潘巧云两个水性扬花、出卖灵魂的妇女形象,作为对潘原明、潘元绍兄弟的讨伐,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尽管这“笔伐二潘”,比较隐晦曲折,但是年来在大丰民间流下了这段不见于史乘的“史料”,也说明人民群众的“口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外,白驹耆老中流传一副对联:“紫石街前新世泽,翠屏山下旧家风”,也说明家乡人民对施耐庵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的含义又有所领会而以对联形式对“二潘”加以鞭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两个淫妇与两个叛徒同姓的秘密。
总之,故老传闻,历年已久,虽未见诸史传典籍,也有记述和发掘的必要,不能因下里传言就轻视之让其湮没。
往期家乡书回顾:
引子:家乡书:用你不灭的记忆献给日渐苍老的父母和浓浓的乡愁
期——朱永新:感恩父母赠我一生的财富
期——陈新民:南方的母亲和我的“扎根树”
期——宣丽华:理想,在洋岸的月光下拐了个弯
期——杨小川:从此生到彼生,母爱绵绵不绝
期——沈建华:乡村生活忆趣
期——夏成华:从故乡出发凝炼有价值的人生
期——朱解平:外面刮着穷风,我把两个故事告诉你一个叫寒冷,另一个叫温暖
期——唐家恒王玲:苦乐人生三站,难忘菁菁校园
期——赵锦安:灿烂的油菜花,以及乡间壮丽的生死
期——杨志伟:父亲的名言,千金难买回头看
期——袁党生:全家下放金墩,我的肩头磨红了,青春成长了
期——卢虎:乡愁就是母亲纳的那双千层底布鞋
期——朱国平:煮海晒盐,故乡曾在波涛间
期——陈立俊:《造房记》、《求学记》
期——浦翰:大学开学报到,和亲人说说心里话
期——朱叶恒:岁月静好,以感恩对待困厄
期——周古凯:吾乡吾土,九旬老人沈荣华、姚翠平
期——杨桂来:破茧化蝶,回望那一场挡不住的青春
期——王凤刚:以我坚硬如山的诗行伴你轮椅上的青春
期——周亚峰:遥望姑苏,一份民间档案的文化印记
期——高鸽:亲情是爱的量子,世代纠缠
期——顾培钧:绿荫浓密,在盐碱地上栽一棵教育树
期——戎东贵:大中集老街,乡情萦绕着的记忆长河
期——陶培荣:乡愁,是那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期——陈同生:何园烟雨,母亲眼中的晚清第一园
期——每逢佳节倍思卿:家乡书,以平凡撞击平凡
期——韩寿如:故乡新丰,我宽广而仁爱的大四河
期——浦玉生:皎皎白驹,穿过“水浒”来看你
(向上滑动启阅)
家乡,灵魂安放的地方
《家乡书》以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为主题,邀请近百位天南地北的大丰人,以个人的真实记忆,讲述丰收大地近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抒发远走他乡的游子爱家爱乡的家国情怀。
《家乡书》撰写者的邀请“不问贵贱,不排尊爵,不论出处”。主要内容包括:1、你的家乡故事。2、你的学习故事。3、你的创业故事。4、你的其他故事。任何美好的、你愿意书写的情感,都可以放进这一本《家乡书》。包括你的简介、通讯方式特别是中科白癜风医院健康庆双节辽宁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