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人,你知道自己家一百年前叫什么吗

网友

小小蒲公英_19: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嘉兴老地名的文章,引自《浙江省嘉兴市地名志》,感觉有点乱就重新整理了一下。本文首先介绍的是嘉兴老城区的老地名,然后是嘉兴部分街道的地名,接下来分别介绍了秀洲区和南湖区下面的乡镇的地名由来,最后是嘉兴的一些古迹遗址。其实有很多地方的名字还是沿用至今的,名字的来源也是很有意思的,具体请看下文。

首先上一张年《嘉兴县志》里面的嘉兴县府城图,字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读的:

然后上一张手绘的现在的嘉兴城区地图,不喜勿喷。

下面进入正题,我们来聊聊嘉兴市区的老地名。

先说地图上找的到的,中山路以北的有:

荷花堤:为宋元祐年间知州令狐挺所辟,河面甚阔,广植荷花。明许恂如《秀州百咏》注文提及。地名沿用至今。

平家弄:东起少年路,西止禾兴路。据地方志记载,元、明时已有此称。

干戈弄:东起少年路,西止禾兴路。据地方志记载,元、明时已有此称。

天宁寺街:现少年路与华庭街之间。传西汉辞赋家严助故宅在此。唐建为寺院,宋定名天宁寺,曾有宋徽宗题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严助有记载。

杨柳弄:南起丁家桥河下,向北折,西止人民路,包括原“当弄”。古时弄内园林多杨柳,故名。图上为杨柳巷弄。

精严寺街:古街巷之一。因寺得名。寺已废。精严寺始建于东晋原名灵光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称精严寺。太平天国后重建,范围北至今勤俭路,南抵精严寺街,东近少年路,有房舍数百间,为嘉兴近代最大寺庙。五十年代末逐渐拆除,文革前曾列为县文保单位。

小西门横街:其西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为嘉兴旧城之小西门。原名柳岸,习称小西门。小西门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唐代小西门一带有爽溪水西寺,相传唐宣宗为太子时曾隐居于此。这一带是宋嘉禾亭、古月波楼、金鱼池(金鱼院)的遗址(在原地区卫校一带),历史上曾有秀州名酒,名“月波”。金鱼池是有记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

县前街:街在明清时秀水县署前,昔称秀水县前街,后简称今名。又称直街。街两侧为唐以来的嘉兴府学,即嘉兴府孔庙。原有不少石碑,已移人民公园保存。

百福弄:百福弄前身为百福坊,年图载为百福巷弄。至元《嘉禾志》将百福坊列入嘉兴府城七十四坊,并指明该坊通天庆观(后来的城隍庙),坊名为“申以百福”之义。是市区现以宋、元坊名作为街巷名称的少数街巷之一。

道前街:因街处旧杭嘉湖道台衙门前,故名。年图有载。

西道弄:弄处旧杭嘉湖道台衙门之西,故名。

汤家弄:传明代汤勤曾居此,故名。南起中山路,北止中和街。

竹篱弄:元代称竹邻里,清初称竹邻街,年图上为竹林巷弄。东起建国路,西至少年路。

梧桐树街:西起人民路,东至秀州路。清代称县后街。因街多梧桐树得名。

天星湖弄:年命名,因其地原有天星湖。天星湖为城区内的古湖泊。唐初《吴地记》作天心池。嘉兴历代方志都说天星湖(亦称天心湖),为秦始皇发囚所掘。至明代湖畔尚有古碑,但字迹已不清。明洪武年间嘉兴设“天星、马场、鸳鸯、相家四湖河泊所”管船舶、收渔税,可见当时面积相当大。据清初冷仙亭在湖北岸,明末荐桥在湖南岸的说法推断,数百年前,天星湖的大致范围是东抵环城东路、南至中山路东段、西近秀州路、北达今勤俭路东段。

瓶山——处中山中路北侧,东靠建国路,北抵中和街。据光绪《嘉兴府志》载,宋时置酒务于此,所弃废罂积久成山。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宋时立酒务于州治之后,罂垒之属,陶以给用,所退破甓,隐起成岗,所谓瓶山也。”

冷仙亭——因元末明初武林人冷仙(字启敬,道号龙阳子)得名。亭始建于明崇祯八年(年)。清初李湄冷仙亭诗云:“小桥通幽境,池鱼惊落叶。”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年)。

中山路以南的有:

府忠埭:原名副总埭,因旧时副总兵官署设此,故名。年图上作报忠埭。位于弓箭埭西段西侧,向南连接斜西街。

砖桥街:处徐家埭、斜西街之间。以桥得名。年图载有此街。

河东街:因处城南通济河之东,故名。街位于环城南路与斜西街之间。年图载有此街。

府前街:因街处旧府衙前,故名。西起紫阳街,东止府南街。年图上有此街。

府南街:因处旧府衙门之南,故名。北起府前街,面止环城南路。年图上有此街。

府东街:东起县南桥,折向西北,因处旧府衙门之东,故名。

大年堂前:东起环城东路,西止馆弄。年图上有此路。

县南街:清代即有此名,至元《嘉禾志》载,街南端有南县桥,康熙《嘉兴府志》称县南桥。因街位于昔嘉兴县署之南(今嘉兴市工人文化宫),其地有县南桥,故名。地方文献记载,五代晋天福三年后即设县署于此街,直到清末。

东大街:因街正对旧东门,故原名东门大街,习称今名。年图上有此街。

狮子汇:在环城东路南段东侧。清初诗人就有“灯从狮子汇边来之句。此地昔为南湖游船停泊处。

子城——嘉兴最早的城垣。始筑于三国吴黄龙三年(年)。

觉海寺——原名报忠寺,宋理宗淳佑九年(年)朝散大夫赵汝俳舍宅为观,十一年朝廷赐名报忠观。元末改为寺。清雍正十一年(年)拨款重建,下旨改今名。次年雍正帝亲书“觉海寺”匾额,并赐檀香观音雕像一尊。

下面是地图上没有标出来的,可能是没找到,也可能是改名字了,或者是不在城内,都有可能:

市心弄:曾名市心巷、市心街、立新南路。因地处市中心得名。年图上载有此弄。

斜东街:位于府南街、紫阳街之间。因处斜桥之东得名。年图载有此街。

仓弄:因弄内原有粮仓,故名。处斜西街与姚家埭之间。年图载有此街。

干河滩街:南起环城南路,北止府东街。清光绪七年所凿新开河窄而浅,后成干河滩,故名。

塔弄:此巷在明前名塔儿弄,沿称数百年。因巷西段有砖塔,故名。塔名同官,也作铜官或铜棺,又名孩儿。初建约在五代或北宋,毁于文革初。

古栈弄:在塔弄东段北侧。原有典当估衣栈房,“估”、“古”谐音成今名。

馆弄:西起洲东湾,东止大年堂前,因古时为驿馆清军馆得名。年图上有此弄。

天籁里:名虽不古,但独有文化内涵。原惯称此地为安乐桥1号。该里地近项家漾,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建有天籁阁,至今著名中外,故用天籁作里名。项所收藏之珍品,有些仍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郑家埭:东起秀州路,西止人民路。因该路中段原有“谭祠”,祠内园林在上世纪初花木极盛,知名度较著。年图上有载。

徐家埭:明代兵部尚书徐必达曾居此,故名。东起砖桥街,西止杨柳湾。年图载有此街。

醋弄:南起郑家埭,北止勤俭路。年图上有载。

大年堂:其地明时有大年堂药铺,故名。是大年堂前、大年堂后的总称。年图上载有此路名。

西仓弄:清代官府粮仓曾设此,故名。在建国路北段西侧。

天后宫弄:原为天妃宫所在地。南起丁家桥河下,北止姚庄路。

天庆街:北起新马路,面至凤桥弄。因其地旧有天庆观得名。

洲东湾:此路位于城东,旧时有一湾碧水环绕子城,故名。宋米芾题“城市山林”以喻其地境之清幽。

坛弄:因明代曾在此设厉坛得名。坛弄中段北接小坛弄。弄底有清凉禅院。年图上即有此街。

栅堰路:其地有栅堰(古代水利枢纽),故名。据至元《嘉禾志》载,至晚南宋时此堰已存在。明代废堰建桥,称栅堰桥。

秀水兜:因此街处地形如兜,传昔秀水经杉青闸流注入此,故名。此街号石库墙门是我国著名学者唐兰(-年)的旧居。

饮马河:街因河得名。据清人王惟梅《嘉府典故篡要续编》载:“端平桥北官塘内有漾,曰饮马川。”饮马川即饮马河。传吴越兵争时已有此名。

窑弄:因此处明代建有民间土窑,故名。

香椽浜:曾称香严浜。上世纪30年代此浜侧有香椽树,故名。年图上作里香元浜。

西米棚下:因这一带昔为米市得名。为沿河街,与东米棚下隔河平行延伸。据《嘉兴新志》记载,当时其地约有商店40家,其中米行有6家。年图上载有此街。

市区的一些景点啊桥啊什么的地名由来。

梅湾街——因古园林得名。处南当弄与二号桥之间。年图上作梅湾里。

落帆亭——位于城北杉青闸路旁。宋时此闸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建有官舍。该亭是官舍旁的一处名胜。以船只过闸须落帆的实景得名。年图载有此亭。

放鹤洲——唐德宗时,陆贽建宅园于此,有放鹤亭,称鹤渚。唐文宗时宰相裴休在此建别墅,名裴岛。朱敦儒(-年)在南宋初年辟裴岛为放鹤洲。

小曹王庙——正名曹武惠王庙。在南湖。该古庙奉祀北宋名将曹彬。

秀城桥——位于解放路与缸甏汇之间,横跨秀水。因跨秀水旁城廓得名。为单孔拱形石桥。据《竹林八圩志》载,桥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年)桥身两侧方柱上刻有楹联,下联为:“凭眺一濠,是号秀城之胜概”。

北丽桥——位建国路北端,跨运河。宋初建石阶桥。清代重建。名称含义有多说。据清人谭氏《鸳鸯湖棹歌》载,北宋时高丽贡使经嘉兴,适逢建此桥,因名丽桥。后城西运河上又建西丽桥,遂改今名。又据清初《重修北丽桥记》载,桥处八卦的坎宫,古有“坎宫北方水”之说,桥东为秀水,取秀丽之意,因称丽桥。又据辞书“丽”有成对之意,而城西、城北均有桥跨运河,此桥在城北,故名。

西丽桥——位于三塔路,跨运河。宋代已有此桥。桥名含义有两说。一说桥址在城西,五行之说谓“乾兑西方金”,《千字文》有“金生丽水”之句,故名。另一说“丽”有成对之意,而城西、城北均有桥跨运河,此桥在城西,故名。

吴泾桥——于甪里街东端,横跨吴泾。至元《嘉禾志》已有此桥名。清光绪《嘉兴府志》载:“吴泾在县东六里,一名虹泾,广野平畴,有桥跨之,故名。”

天带桥——在南湖区南部。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该桥本名天打桥,名称来源于民间故事。后作今名,桥额为“天带桥”。

文星桥——惯称哑吧桥。在南湖。建于清同治六年()。

长生桥——在南湖。建于清嘉庆六年()。

日阳桥——在南湖。建于清光绪年间。

八字桥——因村内龙兴、长明两桥呈八字形,故名。龙兴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长明桥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

乌桥港——位于嘉兴城区东北部,村因乌桥港得名。港名由乌桥而名。明万历〈秀水县志〉已有此港名乌桥即乌鹊桥,来源于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以乌桥命名,极言桥之广阔及造福于人。

金鱼之地——明嘉靖《赵图记》、宋陆蒙老诗、《方舆胜览》和至元《嘉禾志》等对金鱼池均有记载。

西湖里:俗称花园村。明末清初为徐、朱、岳、屠诸家的园林。

收藏村:在秀洲区嘉北街道。因旧为收字、藏字两圩,故名。明万历《秀水县志》中已有记载。

化龙桥:在秀洲区嘉北街道。桥跨化龙港,清乾隆五十五年()重建。明万历《秀水县志》载有此桥名。化龙港(回生港)亦见于明代地方志。

瑶池:因池塘而名之。清代嘉兴府、县志都有关于瑶池的记载,说水面广数百尺,中有小岛,水木清华,为游览之地。光绪《嘉兴县志》说“其名不知所自,曾得残碑,有‘大宋殷澄’数字。”另据记载殷澄系宋末人,宋亡时曾设法保全地方,使“一郡获舍”。这里可能是殷的故居或园林。

其他街道的地名由来:

塘汇:现为街道。因镇西长纤塘、三店塘流至农兴桥之东,呈荷叶开汇头,故名。据府、县志记载,古称涨沙村。元代隐士盛子樵避乱于此。

百花庄:在南湖区塘汇街道。明万历《秀水县志》载有此名,清初《浙江通志》记载,元丞相不花曾在此建立一个较大的庄园,称不花庄。因“不”与“百”音近,后称今名。明代大学士朱国祚和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的墓在此。

殳家港:在南湖区塘汇街道,因港得名。明万历《秀水县志》已有记载。

七星桥:自然镇。在七星镇。镇以桥得名。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名青云桥,当地习称七星桥。

东栅:现为街道。在城区吴泾桥之东,北靠嘉平公路,西接城区,南临东栅港。其名称始见于明代后期的地方文献中。因明、清时双溪桥下设水栅得名。

薛家兜:位东栅街道。年《嘉兴县志》即载有此村名。

夫人庙:在东栅街道。因村内原有石笋夫人庙得名。据《嘉兴县志》转引明曾炳《重建石笋夫人庙碑记》载,宋咸淳(-)年间,嘉兴城“东南十里,石出如笋,里人异之,因名石笋庙。庙之中央题曰夫人,而并列者三。”庙建于南宋。现庙与石笋均已不存,但庙基尚在。

净相寺:村以寺名。据《嘉兴府志》载,寺约在公元年由南齐丞相解景荣所建,历代多次修茸、重建。为嘉兴市著名古寺之一,为名果檇李产地之一。村内小河上的石拱桥,原名香华桥,后重嵌上去的桥额称“实际桥”,清道光甲申四年(),净相寺住持上莲僧人重建此桥,两侧桥柱镌有“果珍曾纪鲁春秋;门开关寺留元井”的联语。

大通桥——在秀洲区陡门镇东,跨大运河。据嘉兴府、县志记载,初建于明嘉靖年间,现桥系清光绪十六年重建。因桥高大,是沟通南北的要道,故名。

七星:现为街道。位于市东郊,清道光十五年(),该地建有青云桥,系七孔石拱桥,习称七星桥,故七星街道以七星桥而得名。年5月6日,七星镇正式揭牌更名为七星街道。

秀洲区:

新塍:古称新城。相传春秋末吴越相争时,嘉兴一带筑有八城,其一为新城。据历史文献记载,镇始建于唐会昌元年(年)。明宏治《嘉兴府志》载:“唐武宗会昌元年(年)尝筑土城,后罢,寻成市井”。明、清时为县内四大镇之一。清末,为与其他新城区别,定名今名。

小蓬莱——原名环清房,系古寺(能仁寺,已毁)的一部分,称小桃源,清光绪丁丑年(年)改称今名。位于新塍镇南,占地平方米,景色幽静清雅。

玄坛庙——位于新塍镇凤鸣桥南堍,左右临水。旧名法会禅院。始建年代无考,清康熙五十二年(年)重修。

日晖桥——位于新塍镇东北大街东端,跨日晖桥巷。建于清嘉庆元年(年)。年因开拓河道拆除,北移8米重建。据《新塍镇志》载,桥北漾内有泉,大旱不涸,名“日晖泉”,桥因上此名之。

问松桥——位于新塍镇中水陆要冲,丰乐街西端。俗称思皇桥。据镇志载,传梁敬帝年间(-年)南军杀伐至此,问松树:“前不可去耶?”松点头,桥遂断,军不得渡而去。桥因以名之。现桥系清道光壬寅(年)重建。

钱码头:在新塍镇,烂溪塘与斜港交汇处南岸,与江苏吴江县隔水相望。据〈新塍镇志〉载,明、清时该地名前码头,后成村落,村因码头得名。

张墩:在新塍镇。村中有一土墩,名张墩,村以此得名。据〈新塍镇志〉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倭寇入侵,有张将军率众抵抗,张阵亡后葬于此,乡民筑张墩以为纪念。

虹阳:自然镇。在新塍镇内。有虹阳港穿镇而过,镇以港名。据明万历《秀水县志》载,黄杨港又名胡羊港、虹旸港,因水流状如长虹,习称虹阳港。

西文桥:自然镇。在新塍镇。因桥得名。桥原名斯文桥,太平天国后建,亦作胥文桥。

南阳港:在新塍镇。据传清初原有南阳寺,寺前有南阳港,村以此得名。

天里桥:在新塍镇。因境内有石桥名天理(清代文献称铁里)桥得名。桥重建于清道光四年()。

张家浜:在新塍镇,南临新塍塘。因世居张姓较多得名。20世纪40年代建有中共张家浜支部。中共嘉、崇、桐工委和嘉兴县委曾驻此。

徐王庙:在新塍镇。因庙得名。据明、清嘉兴方志记载,昔称徐偃王庙,为明代嘉兴一方之胜。又据《新塍镇志》记载,徐王庙后曾是清顺治年间探花张天植的故里。

九里汇:自然镇。在新塍镇内,新塍塘北岸四方河流的汇合处,三面环水,故名九里汇。清代已成军事据点和集镇。清同治《嘉兴府志》载:“里仁桥在县北九里,地名九里汇”。

高家桥:在新塍镇。因桥得名。据《新塍镇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高尚达之子高桂在此“置义田”,建家祠,筑石桥,桥上石刻“高家桥”,此后高氏世居,因此名村。

马和桥:在新塍镇。据记载,清乾隆时武举高如松(曾任湖广副将)居此。传说他曾系战马于桥,故名。

义井庵:在新塍镇。村因庵得名。据清初《嘉兴县志》载,宋宝庆(-)年间吴伯凯在此修井,众人称便,因称义井。后有庵院,称义井庵。

陶家笕:又称陶泾镇。自然镇。在新塍镇。《嘉兴新志》说:“清同(治)光(绪)年间始有店肆,逐渐增多,遂成市集”。(“笕”,为引水的竹管;也指供船工休息的设施)。

思古桥——在思古桥(村)南,跨烂溪塘。原名狮吼桥,始建年代无考。明《徐霞客游记》已提到此桥。清光绪三十二年重建,易名思古桥。

王江泾:东临大运河,西靠苏嘉公路。相传春秋时,吴国筑射襄城于此。为吴越两国激战之地。宋以前该地已形成集镇,因有一闻人氏尚书在此居住,故名闻川市。后有王、江两大户相继兴起,遂称今名。历以丝绸纺织业著称。明万历《秀水县志》、明代小说《石点头》中均有记载。

陆家池:在王江泾镇,据清末〈闻川志稿〉记载,相传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曾隐居于此,建有别墅,有园林池塘,故名。

史家村:在王江泾镇,紧靠吴江县境。据清乾隆史家祠堂碑载,史氏在乾隆前二十余代自“陕西终南”迁来“吴中嘉兴县”建该村。据此记载至迟唐末已有此村。明代文学家史鉴(著有〈西村集〉)、大臣史彬都出生在这一带,传说明建文帝被推翻后曾藏匿于该村。

史家路:在王江泾镇。据〈闻川志稿〉载,史家路即合路。南宋时此地已有合路之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他的行程即有合路的记载。

市泾港:在王江泾镇,该村南靠梅家荡,苏嘉运河东岸。据清末〈闻川志稿〉记载:“市泾古有小市,因名市泾。在必暑圩南。“一作墅泾、柿泾,其来历不明。

南汇:曾名长溪。自然镇,在王江泾镇,蚕溪荡东,与嘉善县隔河相望。因在钳露圩之南,故近代惯称南汇。据〈嘉兴新志〉记载,明末清初始有小集,至清代中期发展成市北部的重要集镇。

廊下:别名盛家廊下。在王江泾镇,地处梅家荡北岸。据〈秀水县志〉载,廊下原名象龙港。传说建于明嘉靖时,以其建筑之气派,仅及皇宫之“廊下”而得名。

长安路:在王江泾镇,钉靴荡之西。相传明嘉靖年间(-年)嘉善一富户迁该地兴建家园,取名长安路,意为长年安乐。后成村落。

三贤祠浜:在王江泾镇,桥北荡北。因三贤祠得名。据清末〈闻川志稿〉载,明代忠臣于谦的后代于明末迁居于此,曾筑有垂裕堂,又建三贤祠,祀于谦、项忠和另一位名臣(失考),祠已在清代毁废。

铁店港:在王江泾镇。村以港名。据〈闻川志稿〉记载,原名接战港,相传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激战,故名。后讹称今名。一说明代有几家铁店很有名,始有铁店港之名。

莫家村:别名香炉湾。在王江泾镇,运河东边。以村南有莫老太庙得名。该地宋时为闻川镇市街,后衰落成荒地。清道光初年,建莫老太庙,又成村落,因名莫家村。清代村中有芦圃、古梅,村口有白塔庵。

洪典桥——在王江泾镇,北官荡北岸。村以桥得名。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个叫洪甫的人在此主持建成一石桥,当时称主建为典,故名。

吴家漾:在王江泾镇。据〈闻川志稿〉记载,昔因村中渔民居多,名渔家漾,后讹称今名。清代该村有竹圃、柿圆,诗人宋孝惠居此。

双桥:自然镇。在王江泾镇,嘉苏公路与苏嘉塘之间。钱家溪上原有一石桥,清嘉庆(-)年间,在其旁又造一桥,乡民称双桥,因以名镇。

主人浜:又名主城浜、渚城浜。在双桥北。相传是春秋吴越古城遗址,据元至元《嘉禾志》载,东顾(城)、西新(城)、南于(城)、北主(城)皆吴越争战时筑。北主城即渚城,昔渚城南北是古战场之一。

吴家浜:在王江泾镇。清顺治(-)年间有一吴姓举人在此居住,后形成村落,因名。村内曾建有24只半船房,在秀兴桥港南北两端筑有水栅。

双福桥——在王江泾镇。村以桥得名。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年)。相传建桥时,桥东西两边的百姓为取桥名发生争执,石匠师傅为劝双方和好,取名“双福”。

郎嘉桥——在王江泾西,西雁荡东。清乾隆五十年()在该地造一座三孔石桥,后其地渐成村落,村以桥名。

沈家兜——在王江泾南约2公里,苏嘉公路东侧。明代已形成村落。因住户多数姓沈,故名。

腾云桥——在王江泾南约4公里,苏嘉公路东侧。村因桥得名。桥建于清代,以位于永乐乡三十都腾字圩上云庄庙边,从两地名中各取一字得桥名。

南范滩——在王江泾镇,范滩荡南。因得名。明万历(-)年间已有范家港之名,后称范滩荡。清代为风景区,内有4个小岛,其中一个称小普陀。

蓝荷湾——在王江泾镇内,里荡、西荡、东荡之间,东靠运河。明、清时,里荡广植荷花。清宣统(-)年间,连接里荡的小河湾曾开一朵蓝色的荷花,遂名蓝荷湾。村落形成后,因以为名。

池上——在王江泾镇内。清乾隆(-)年间,有杨、陈两户在此挖塘养鱼形成村落。

长虹桥——在王江泾镇东,跨大运河。桥全长72.8米,共3孔,中间孔净跨16.2米,高10.7米。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重修等。

油车港:自然镇。在王江泾镇南,西靠沉石荡,东与嘉善县隔河相望。相传清光绪(-年)年间其南岸有倪家开设的油坊,闻名远近,因以名港,村以港名。

栖真寺:自然镇。又名栖真。镇因寺得名。据记载明末栖真寺扩建,香火兴盛,“居民四附”,逐渐形成集镇。

池湾:自然镇。属油车港镇。古名麟湖,因地濒千亩荡(古称麟湖)。又名池溪。因四乡多鱼池,市河弯曲,故近代通称池湾镇。北宋时已有文字记载。

桃墩村:在油车港镇,紧靠南官荡。明万历《秀水县志》已有此村记载。清末《闻川志稿》也说该村多桃花。

上睦港:自然镇。在油车港镇。以港得名。据传西汉朱买臣任会稽太守时,前妻崔氏请求复婚,朱在马前泼水叫她收回,崔氏深感羞愧投河自尽,葬于此。后人以劝告夫妻和睦,而有上、下睦港之名。

杨厍:在油车港镇。明万历《秀水县志》载有杨舍港,习称今名。

圣堂港:在油车港镇,西靠南官荡。村因港得名。明、清时就有圣堂庵,港以庵名。清《闻川志稿》已有圣堂港的记载。该村有数百年造船史。

车家港:在油车港镇。因集镇多油车,榨油业一度兴盛,故名。据年《嘉兴新志》记载,元末张士诚曾避乱于此。

姜家湾:在油车港镇,曹君荡北岸。成村约在明万历(-年)年间,因当时有姜姓居住,故名。

千金寺:在油车港镇,莳公荡与沉石荡交汇处。因寺得名。相传明代莳公荡边有莳公寺,后破落,乡民将庙迁至村边,并取名千金寺。

王店:古称梅会里,简称梅里。据清光绪《梅里志》引元至元《嘉禾志》载《五代石晋(后晋)时,嘉兴镇遏使王逵(后官至工部尚书)居此,“植梅百亩,聚货市易”,因称梅里(一作梅汇)亦曰王店。宋、元以后王店“遂成巨镇”。明、清时为嘉兴县四大镇之一。

曝书亭——座落在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平方米。原是清初著名学者、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故居“竹垞”内的一处建筑物。因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称名于世,后人遂以此作为园林名。亭建于清康熙丙子年(年),园内原有潜采堂、静志居、六峰阁、瑜舫、娱老轩等建筑物及芋坡、荷池、落帆步、绣鸭滩、钓船坊诸景。

庆丰桥——位于王店镇市河与长水塘汇合处。据《梅里志》载,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道光22年重建,惯称塘桥。

市河——东西横贯王店镇的河流,长米。古时称梅溪,亦称梅花溪。因当时溪旁村落多梅树,故名。开浚于清乾隆壬午年(年),从此“民居稠密,夹岸无隙地”。

马桥:自然镇。镇以桥得名。宋、元时此地为官方急递马桥铺所在地,早有居民聚居。据府、县志记载,秦始皇南巡时,曾开掘长水塘,在这一带斩马祭河神。唐、宋时在此筑坝堰,名马塘堰。宋以后废堰建桥,名马王塘桥,简称马桥。清代中期以后,马王塘演变成蚂蝗塘,马王桥随之称为蚂蝗塘桥,也称塘桥头。

洪合:年5月,为纪念革命烈士王洪合(山东人,年在原人和乡素门里村剿匪中壮烈牺牲)将原人和乡改为洪合乡。年4月成立洪合公社,年恢复乡建制,年8月撤乡建镇。

横泾桥——在洪合镇。桥建于清代,年编的《濮院镇志》中有其名称记载。

十景塘——在洪合镇。近代《濮院镇志》记载这里原是濮院镇濮氏的田庄。清初,此地“春则桃李垂堤,秋则芙蓉蔽岸”。濮氏沿塘筑路,作为游览区,号称十景塘。

濮九娘桥——在洪合镇。村以桥得名。传说濮九娘系明初濮家主妇,丈夫因政治案件牵连被害,她有感而舍家产造桥,故称濮九娘桥。清初文学家朱彝尊的名作《鸳鸯湖棹歌》中有诗记述此桥。

国界桥——在洪合镇,跨九里港(又称九曲港,也称国界河)。为一座3孔石柱平板桥,长13.2米,宽1.58米。传说此处是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分界桥。现桥建于明代。清康熙《嘉兴府志》就载有此桥。其两边桥洞内凿有相对的石象各一尊,北洞内为吴王,南洞内为越王,雕像古拙。国界桥所在地自古代到解放前都叫草荡(依据方位分称南、北草荡),土地荒芜,面积达数千亩。历代嘉兴地方志都说这里是古代吴越战场。清代地方志说这里“常有败甲朽镞出土”。年在此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马骨、箭头和其他古代兵器,分布范围很广。

南湖区:

余新:自然镇。原名余贤埭,别名渔闲里,因古时为渔民歇闲聚散之地。20世纪30年代余贤埭、新社寺合并,始称余新。镇形成于清代中叶。当时镇内有“大桥赏雪”、“古塔吟风”、“坟坞渔歌”等十景,后俱废。

赵家埭:所《竹林八圩志》所载《宋故知丞文林赵公圹铭石》碑文说,宋宗室赵汝禺世居该村,死后葬于村东。据此,早在宋代,该村已形成。

凤桥:自然镇。原名石庞寺,因清初该地有庞家桥,附近有石佛寺,两地住户接近为一小市,因名石庞市。庞家桥于清咸丰八年()改建为石桥,改名凤喈桥。市镇也随之改称凤喈桥。其名源于《诗经》,凤喈即鸾凤和鸣,为吉祥之兆。清中叶后镇渐兴旺,遂以简化的“凤桥”而知名。

金家浜:在凤桥镇。据《竹里诗萃》载,明永乐(-)年间,从杭州迁来一金姓望族,因名金家浜。

新篁:自然镇。在市南境凤桥镇。初名新行,成镇于明代。据《竹里诗萃》载,唐、宋时,这里已有村落,杜竹茂密,村名竹田里,简称竹里。明弘治(-)年间,竹里开设丝行,形成丝市,商民附居,遂有新行镇之称。因四周农村竹园很多,清道光年间改为新篁。

石佛寺:自然镇。镇因寺得名。据历代嘉兴府、县志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在这里掘得石佛4尊,因建寺名石佛院。宋代赐名保圣院。明洪武时定名石佛教寺。明代尚书孙简植、御史金灿等曾读书于此,建有书院。

兴善寺:自然镇。又称新社市、兴禅寺。今名以镇上原有古寺得名。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宋英宗时改称兴善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为兴善教寺。寺毁废于清中期。寺中双舍利塔,系宋代遗物,于年拆毁。

北郭桥——在凤桥镇。据《嘉兴府志》载:“北郭桥在新篁北。清嘉庆三年()里人募建。”桥上石刻名“迎龙桥”,别名八角桥。解放前,这里荆棘丛生,是一片荒坟地。

栖柽桥——在凤桥镇。村始成于元代,古时村中遍植柽(即赤柽柳,对天气的阴晴雨旱变化敏感),因名栖柽,意为栖居赤柽柳村。清末村中李姓住户曾辟檇李园,植檇李百余株,号称龙湖檇李。

新丰:自然镇。在新丰镇。据嘉兴府、县志记载,北宋末年,陕西新丰人南渡居此,乃名新丰。另说称,早在五代时,当地就有新坊之称,新丰由新坊演变而来。故镇旧时又名新坊,亦称平林。相传以和平桥为界,东为平林,西为新坊。清初朱彝尊有诗:“听尽钟声十八里,平林小市入新坊。”

步云:自然镇。在新丰镇。因镇内有徐步桥连接镇东、镇西,故名。据清光绪《嘉兴县志》载,宋时有徐婆行善,建德云寺及桥,后称徐婆寺、徐婆桥。太平天国后始成集镇。因“婆”、“步”音近,遂称徐步桥镇。年该镇与嘉善县大云寺镇合并,改称今名。

东施王:在新丰镇,平湖塘北岸。村因东施王庙得名。据《嘉兴府志》载,施公庙建自明初,为纪念南宋岳飞军中将施全而建,其一在新丰镇东,一在新丰镇西。年被日寇焚毁。

西塘桥——在新丰镇西。本名妙峰桥,因镇原有妙峰寺而得名。据府志载,元至正(-)年间建。明成化六年()重建,惯称西塘桥。

竹林:自然镇。宋代名笃行里,元代为东周里,明代称竹林里,清代名竹林庙,因旧有竹林庙得名。解放后称今名。据《竹林八圩志》载,庙建于宋初,原称竹林道院,元、明、清历经修茸、重建。寺庙东侧有竹园,产白箬笋,甜脆味美,擅一方之冠,

大桥:自然镇。因桥得名。桥本名幽港大桥(亦名悠广大桥),旧时俗称大桥头,见于清光绪《嘉兴县志》和年《嘉兴新志》记载。现惯称今名。幽港在现南湖区大桥乡。汉塘和魏塘之间的大桥乡有一条南北向的河道。河道南段称横塘漾,汉塘水分流入漾。中段称幽港。北段称何家塘,在吴张塘处折西入魏塘。在幽港上于清道光年间建一座大桥,名“利涉桥”,也称“幽港大桥”,简称“幽桥”,也有文献写作“悠广大桥”,当地俗称“大桥头”。桥两侧在清咸丰时始有小市,后成集镇,称大桥镇。

曹庄:自然镇。在大桥镇。传说唐末嘉兴守将曹信及子曹珪“慈惠及民”,其子孙居此,故名。但无文字记载。明、清时已有曹家圩和东曹、南曹等地名,可见曹氏聚居已久。清光绪《嘉兴县志》始载曹庄市、邵溪村、曹庄镇、曹普镇等。

莲花庵:在大桥镇。村以庵名。庵建于明永乐(-)年间,庵内供奉莲花观音。

普光寺:在大桥镇。村因普光禅寺而得名。据县志载,寺初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明洪武初年()赐额。

胥山——在城东15公里处,大桥镇境内。一名张山,是嘉兴市区唯一的山丘。北峰高19.3米,南峰稍低。历代嘉兴府、县志都将其列为重要名胜。相传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死后葬于此,故名。山颠旧有子胥墓。

觉得有用,猛戳下面大拇指吧!

你好嘉兴联系方式:

⑴小编77

⑵广告投放电话(







































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殿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ly/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