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马头镇板岭下村位于新丰县城的东北部,东与河源市连平县毗邻,北与翁源县相连,是新丰县革命战争的策源地,被称为革命战争年代新丰的“晋察冀”。域内山高林密,环境优美,有三丫塘山等数座海拔近米的高山,全村森林覆盖率为80.19%。水资源非常丰富,源自黄磜镇下黄村、雪梅村的两个支流汇合为羌坑河,并沿村西头流过汇入新丰江,是新丰江的水源地之一。此外,板岭下村还是春牛舞的发源地,一条南来北往的明清古驿道途经此地,拥有马头镇刘姓大户人家解放前山洞藏宝故事、古驿道出米(糠)窿(洞)传说、银珠岩洞听鸡叫奇闻、艰苦奋斗筑渠引水的红旗渠精神等等。
新丰板岭下河径风景潘俊才摄
因板岭下村是连平、翁源、新丰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特殊,高山林立,地势险要,群众基础好,非常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游击队在这里活动并建立了根据地。据称,开始时村民们不敢让他们留宿在家里,但有一位陈姓地主曾听说过游击队的事情,又看到游击队进村后纪律严明,认为游击队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不是来残害他们的,所以大胆地把他们留宿在家里。住了两天后,村里的其他群众对游击队都有了较深的了解,从此以后都敢跟他们打交道了,还通过资助五谷杂粮、望风放哨等积极支持革命行动。期间,板岭下村还有部分村民勇敢地加入了游击队参加闹革命。据统计,板岭下村目前健在的仍有一位游击队员和两位游击队交通员,他们是周云芳(现年86岁)、江观仁(现年87岁)、李继全(现年86岁)。
━━━━━交通员江观仁潘俊才摄
其中,江观仁、李继全都是江北人民自卫总队飞天队交通员,当时年仅十二、十三岁,但穷苦人家出身的他们为了给游击队送信,小小年纪足迹就已经走遍了张田坑、茶峒、西草、翁源、青塘、连平等地。据江观仁、李继全俩老人复述,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也非常危险,游击要经常转移驻点,经常两日要变换一次地点,甚至一日转移多个地方,塘梅岭、松岗嶂、银珠岩、茶头湾等自然村是游击队经常驻扎的地方。信是不敢贴身放的,要化装为放牛娃,以放牛为掩护,把信藏在牛口笼、斗笠、鞋底、畚箕等隐蔽处,孤身一人星夜出发,没有电筒也不能带火烛,要翻山越岭才能辗转把信送达目的地。江观仁还历经过多次战斗,其中一次发生在与板岭下村交界的连平岑窖战斗中,我游击队多人与四倍于我的敌人展开激战,指战员吕彪在激战中腿部严重受伤,不能行动。
交通员李计全潘俊才摄
为营救吕彪脱险,江观仁冒着生命危险背着吕彪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右边面部被敌击伤,至今疤痕犹在。而江观仁记忆最深的是发生在英德市青塘镇与日军的战斗,当时共消灭日军多人,其中缴获敌军官长手枪一把及衣帽一顶,受到游击队指战员龙景山的赞扬。李继全认为,当时村民群众还是非常支持游击队干革命的,他们除了支持粮食物资外,还积极掩护和救助游击队员,他有一次被国民党军队抓住时,就是村里一位叫阿榕娘的大娘冒死及时解救出来的。
新丰板岭下河径风景潘俊才摄
正因为板岭下村有这样好的群众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智取银珠岩战斗、仰湖塘突围战、古驿道石门关口阻击战等大大小小战斗,游击队都没有遭受到很大的损失。同时,这里还曾开设夜校举办过江北人民自卫总队干部学习班、组织有秘密农会和抗日先锋队、设立有上龙屋部队油印室、召开过三次新丰县委会议,其中年2月5日,新丰县委在板岭下龟塘屋召开会议,传达香港分局发出的《迎接大反攻,加强农村斗争的指示信》。原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原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邬强担任东江纵队北江支队特派员时,曾以板岭下村为根据地驻留了半年之久,在这里指挥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开展游击战争。
新丰县板岭下银珠岩革命战斗遗址
当然,最为著名的是发生在这里的智取银珠岩战斗故事,这是新丰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一次战斗,至今仍为当地老一辈人津津乐道。这次战斗,为新丰人民武装的壮大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新丰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据村里老者介绍,银珠岩有一个深洞为开矿时挖就,可以通到翁源地带,进入洞里面甚至可以听到龙仙(属翁源县)的鸡叫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63军师团的军械库设在板岭下村银珠岩。年6月,新丰抗日游击队经过充分准备,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方法,不费一枪一弹全俘国民党兵22人,缴获马克辛机枪筒13支、机枪2挺、步枪16支、掷弹筒15个、手榴弹多箱、子弹多箱、其它军用物资多担,有效解决了抗日游击队武器装备紧缺问题。后来,我游击队也把这里作为其中的一个隐蔽据点,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目前,战斗的遗迹犹在,银珠岩洞犹存,洞内森森,深不可测,不明有何所潜藏。
(本文来源于韶关新闻网)
潘俊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