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新丰县 >> 新丰县旅游 >> 常琬

常琬

1.简介:

常琬(-),字英怀,号慎斋,别号楼山,湖南长沙县人。清敕封文林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年农历十月十四日辰时,出生于大贤都一甲仓场屋,即今北山镇新桥社区。乾隆十九年(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亥时卒于家中,终年六十三岁。事迹详载于省志邑志。

父常仕荣,字依仁,清敕赠文林郎。母吴氏,清敕封孺人。兄弟六人:常烈常琬常琰常瓒常瑸常玢,排行第二。

配胡氏,生子四:常朝宣常越常超常起。生女二:长适清庠生舒汇征子舒湘云,次适清进士满城县知县皮殿选子皮志远。

孙辈常谦尊,字光之,号牧亭,即清代民国时期,长沙东边乡里赫赫威名的常十万。

2.家族概况:

常琬系长沙东薮常氏迁湘始祖常钧第二十八世裔孙,开字辈。

其先乃周文王第九子卫康叔姬封。公元前年,卫国被秦二世所灭,居于常邑(今山东滕县东南)之子孙,遂改姬姓为常姓。子孙尊卫康叔为得姓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先迁居河南温县,隋朝初期迁陕西新丰县。

唐中叶,有中国第一位状元宰相——常衮,为其直系祖先。其系常衮之第三十二代子孙。

常衮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年),遭贬为福建观察使,子孙遂居福建连江。

年,黄巢起义,常衮之曾孙——常嗣清,响应朝廷号召,与亲族共组民团,与黄巢起义之农民军大小数十战,因功授洪州刺史。因病急卒,葬江西南昌府北门外百花洲。子孙遂居江西庐陵。

常嗣清之子常钧,继承父志,继续参与官军,与黄巢起义军数战。唐朝末年,舅父陈端被朝廷封为潭州刺史,常钧一同迁长沙为官。后唐同光二年(年),常钧与舅父陈端、姨表兄彭溁致仕归田,意欲择佳地隐居。三姓家眷行到长沙县雾阳乡伙散桥(今金井镇西山村)时,共同商议曰:遇大则居,陈端居大塘(今福临镇中学),彭溁居大田(今青山铺镇天华村王家冲),常钧居大贤(今长沙县北山镇石常村老屋冲),号称甲乙丙三族。长沙常氏子孙尊常钧为迁湘一世祖。

常钧以下子孙散居长沙各地,遂分六大房,曰:东薮、欧塘、青山、校书园、坑铺湾、清水塘。

字辈派语为:

1.东薮常氏(祖居地:缪家塅):钧叔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维通锜永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尊道立家振业修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2.欧塘常氏(祖居地:欧塘老屋冲):钧叔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维通锜永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廷庆显孝友承光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3.青山常氏(祖居地:常家大屋):钧叔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维通福永世玉金明生学正自显天定仕远文武国佐敦本传家光前裕后基业弥长

4.校书园常氏(祖居地:小暑园):钧叔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维通锜永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廷庆显孝友承光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5.坑铺湾常氏(祖居地:坑铺湾):钧叔行师彦洪守希有允振通荣旻贤胜羡镇玉世立思章元启正文逢先学宗开本建传宏敦培锡厚

6.清水塘常氏(祖居地:清水塘):钧叔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纪纯德培万锡光(胜)玉(仁教)学(盛)兴祖荣世(济)美传和炳新达务知时怀忠履信基隆继述治赞昌明

3.履历:

自幼随父读书,康熙五十一年(年),考取县学秀才,县庠生。

后归家,一边教私塾,一边读书。

雍正甲辰补行癸卯科(年),中举人。

雍正八年庚戌科(年),中进士,第三甲第二百九十四名。随即分发委任知县。

旋即丁父忧,回家守孝三年。

-年,任河南省开封府洧川县知县。年充乾隆丙辰科河南乡试同考官。

冬-年,任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知县。

年-年,丁母忧,在家守孝三年。

年四月-年十月,调任江南扬州府仪征县知县。

年十月-年,调任松江府金山县知县,主政上海金山县达12年之久。并主持修纂第一部《金山县志》。

年充乾隆甲子江南乡试同考官。

年,敕授文林郎。吏部以行取第一名进呈,截取御史。时逢皇帝下旨不得越级提拔,并停止此类晋升。

年,以修海堤受潮湿,身患严重关节炎,遂乞假归家。

4.事迹:

常琬就任河南洧川县知县,当地民生凋敝,文风不盛。他上任之后,废除苛捐杂税,整顿吏治,创建奎文书院,并置膏火地四十余顷,建造濯锦堂,延请名师任教,一切经费都由自己承担,不给老百姓增添负担。门生中有诸如刘克等,文理初通,一律拔入肄业,后来都成为名人。当地官僚百姓,都折服于常琬之知人善任。当地双洎河旁有个很大的湖叫贺子坡,与尉氏鄢陵中牟扶沟四县相连,而尉氏县独享其中的鱼。前任知县辛禹籍与尉氏知县马某互相上疏,而马某与本府刘某是老朋友,便袒护尉氏县。常琬一抵任,就亲自前往视察勘详。向长官陈情利害,长官只好派几个河员一起前往会勘,后来终于同意了常琬的提议。四县世家大族和黎民百姓,提议为常琬建立生祠,常琬坚决不同意,没办法只好停止了建生祠的动议。常琬总共在洧川县做了三年的知县,人民歌颂他说:星沙精锐,来抚洧阳,洧阳有庆,被沐恩光,惟公之德,与洧俱长。此事实详载于洧阳县志。任满三年后,调补南阳知县。

南阳,乃古代的宛城,城里的驻军,经常骚扰商家和黎民百姓。常琬到任,严惩不守纪律的官兵,很快这些人都销声匿迹了。

随即常琬丁母忧,回家守孝。

守孝期满,赴任途中,经过洧川县,县民每家每户都在道路旁,焚香设果饯相送,如同常琬去任时一样。

随即被拣选为江南仪征县知县。前任储文标,年老且贫,有人告诉常琬,常琬长叹一声,说:“前官穷且老,万里云南,不令速去,于心安乎?”。刚到任不久,仪征发大水,城墙官舍全部倒塌,仓谷霉烂掉好几千担。常琬马上设法贴补官仓,将知县官舍修饰一新。有个旧案子,一个名叫王国的人划船到河边的时候,落水而死,使旁边的老百姓杨二、杨三、伍正华三人被冤身陷囹圄多年。常琬搜寻打听到实际情况,马上释放三人。有一个练武的人余某,强占寡妇周王氏的坟地,实际上某盐商是主谋。寡妇到县衙告状,一直得不到公正的裁决。她丈夫去世十年,仍不能下葬。常琬亲往勘验,限令余某迁坟,终于结案了。仪征人民,颂扬常琬真神明,赠送锦旗到县衙,上写:“官清民安”四字。在仪征知县任上,仅仅五个月,便被调任松江府金山县知县。

金山县,濒临大海,离省城南京很远,民风彪悍,大部分以卖私盐为生,盗贼充斥。自雍正四年公元年划出华亭娄江别为一县以来,一年要换几任知县。不过十年,总共换了二十七个知县。案件堆积如山。常琬一到任,朝夕坐堂,日理万机,断案如行云流水一般快速,县民大为震惊。有一民间妇女,丈夫去世不过十天,就有当地恶棍劫嫁,名曰:扛孀。恶棍不顾孀妇,是否愿意,强行劫嫁。常琬用尽法律惩治,这种多年的恶劣风俗马上就停息下来。所以,后来就特别注意孀妇的处境。有两个贫穷的孀妇,清苦之状远近闻名。常琬用自己的俸禄,建造房屋给她俩住,还经常问寒问暖,赠送粮米给她俩,甚至为她俩建造贞节牌坊予以表彰。金山县,自此才有节孝坊。抗交公粮,是松江府一带多年的积习,前任被罢黜,一半都是因为此原因。常琬与民众订立新规,钱粮火耗全部减半,并且重新购买新的秤和斛,都比以前的赋税要轻。有当地民谣为证:今金山秤,金山斛,子孙纳田租,尚世守之。所谓九秤七六六斛者,是松江府沿海一带居民,都以为海塘无患,但是每年五月海风疾厉,居民没法捕捞渔获。常琬立即开始亲自督修海堤,勤勤恳恳,天天站在污泥之中,不避风雨,海堤遂为各县之冠。经常在官邸,接见当地士绅,每次都激励他们知廉耻、敦风化。县中正绅,如杨开基、沈维镛等,都是常琬所重用和提拔之人,闻名于当时。

在金山县十二年,民众爱戴其如同自己的父母。然而常琬性情憨直,不懂得逢迎讨好上级。虽然很多官吏都知道常琬非常贤能,海疆俸满,题升,被驳回,题补震泽知县,又被驳回。乾隆十六年(公元年),吏部以御史进程,第一名,然奉旨永停。于是,常琬告假归家。

常琬政绩属金山县最著,金山县民偏居海隅,不沾王化,即使置县,朝廷选举贤能之士来治理,都不能有所改变。常琬在任日久,民众受其感化,旧风陋习尽皆改变。常琬后任王宗闵在金山县志序言里云:“余初至,喜其事简民淳,风尚近古。”常琬十二年的治理,也就大概能理解了。离任的那天,县署旁边高竖一块去思碑,父老攀送,焚香爆竹,百里不绝。常琬回家所乘坐的大船旁边,民众自发的小船数百只,夹道相送,至松江府仍迟迟不肯离去。士绅所赋诗歌,汇刻成集,总共有好几百章。条幅、横卷、屏联、册页、绫质、纸质书画极为精致,子孙分管,视若珍宝,不一而足。

常琬离开金山县后,民众自发为其立生祠,说常琬治理冤狱案件,总使坏人惊恐万状,老百姓有冤情,常常诵扬曰:“欧阳公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两无憾”一语。

常琬前后二十年,任四个地方的知县,判死刑犯仅仅大盗戴天章一人。而且县衙中,从来不设置幕僚,一切文卷,都亲自批示,不分昼夜,黎明即起,十余年如一日。民众一见,不免拿以前的积痞猾吏对比,都害怕常琬的严明,没有人敢尝试捣乱的。案子没有积压的,民众没有冤情,真有神父之称。

常琬一生都没有纳妾,只有一个儿子侍奉在妻子胡孺人身边,妻儿老小都一生住在乡下,从未住过县衙。这是平常人最难做到的。

年丙辰任河南乡试同考官,年甲子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得人才最多,如陈大化等,都是清代名臣。

常琬中秀才后,家中贫困,在外面任教私塾,然而其一直钟情于经史,不事农桑,通读左国、庄骚、秦汉唐宋诸大家古文辞,都是他极为用功之处。

刚到河南赴任时,上级委派常琬管理奏折,因此与鲁秋胜大使、蒋振裘县令友好,天天在一起相互唱和诗文。鲁秋胜先生,为当时的名儒,后来以经学被朝廷征用。

常琬一生没有其他嗜好,惟好古书。去官当日,大船一半都运载的书籍,归家后,置藏书楼,自己作的记录,训诫子孙不要毁坏。而今天书画散佚,仅剩两本厚厚的目录。本生勤劳,著作不多,《壶山文集》一卷,见《湖南文征》,《壶山诗集》二卷,已梓行。

年归家后,捐资修建白沙河上桥梁,名曰:常新桥。并捐资铺筑乡间道路。

常琬一生,聪颖过人,天性纯笃,器宇不凡,宽厚仁爱,忠孝两全。父亲常依仁公患病,延请当地名医诊治,亲自为父亲尝药,晚上陪父亲睡觉,衣不解带。居官远离父母双亲,每每思念,痛哭流涕。父亲去世,极尽悲哀,三年足不出户。母亲去世,痛不欲生,食不入口好几日。兄弟六人,友爱甚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ly/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