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近年来,乘着依法治国东风,“法治新丰”建设高歌猛进。作为法治建设主要推动主体之一的新丰县司法行政部门全体干警牢牢把握为民服务之理念,走在一线、站在基层,以群众有困难我来帮忙、群众有需要随叫随到的工作作风,时刻展现出为民、便民、惠民的亲和力和责任心。
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过程中,该县积极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法制宣传、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社区矫正等工作,着力建设法治新丰、平安新丰、和谐新丰,为新丰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全面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如今,在法治阳光的照耀下,新丰人民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年东莞对口支援韶关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联系会议在新丰召开。叶万祥摄于年7月
多元化开展普法宣传
力促法治理念扎根人心
为加快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的进程,“六五”普法工作刚结束,该县就全面启动实施“七五”普法规划,积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充分利用多种平台载体,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六进”活动,着力营造法治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力争让法治理念渗入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推进法治新丰、平安新丰、和谐新丰建设。
普法干部带头
做人以立身为本,立身以立学为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该县努力完善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利用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中学法制度,在县委党校各类培训班上增设了法制课程,通过专题讲座保证党员干部学法常态化。同时,利用网络学法用法平台,积极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参与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
在去年年底的普法考试中,全县机关、事业、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等单位领导干部全部参加了普法考试,参考率和合格率均为%。普法考试让更多的公职人员知法、守法、懂法、用法,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
学法重在校园
学法需要从小抓,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县的重要任务。该县把校园作为普法工作的主阵地之一,着力活化内容和形式,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让他们在法制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分辨是非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学校法制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新丰县司法局开展送书下乡暨法律咨询活动。摄于年5月
该县在各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发放普法读本;结合“6·26”禁毒宣传日、“12·4”国家宪法日等特殊日子定期上法制课、制作校园法制教育报栏等,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法制知识,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开展法制警示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公安局开放日、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还联合法院将个别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庭审活动移到校园,让庭审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影响感化力,使庭审充分发挥出警示教育作用。
近年来,该县司法局联合公安局、禁毒办等单位专门开展禁毒禁赌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禁毒图片展,参观看守所、戒毒所等地,通过以案说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另外,还积极建设校园法治文化教育长廊,让学生能够随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目前,该县在第三中学建设的法治文化长廊已投入使用,并定期组织学生和市民群众前去参观。
全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启动以来,该县还充分发挥驻村律师的作用,邀请他们到各中小学校举办法制教育讲座。仅去年,全县组织举办校园法制教育讲座47场次,受教育学生近5万人次。
法治需造氛围
深入普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法治社会氛围,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该县通过组织开展“送戏下乡”、现场咨询、普法书籍下乡等活动,有效拓展了法制宣传渠道,扩大了法制宣传覆盖面,为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其中,该县司法局创新工作方式,积极联合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民间普法宣传队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利用文艺晚会唱法制歌曲、讲法制故事、演法治小品等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前来观看,着力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
此外,该县各部门单位还相互联合开展大型的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广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有奖法律知识竞赛,送普法书籍下乡惠民,想方设法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满足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引导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提高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
近年来,该县年均开展普法主题的“送戏下乡”活动6场次,开展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活动10多场次,发放普法书籍和宣传资料多份(册),顾问律师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0多人次,惠及群众数万人。
下一步,该县还将进一步做好法治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公园,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学法、用法,接受到法治文化熏陶。
搭建优质服务平台
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
近年来,该县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丰富教育管理内容,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的目标,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该县完善了县、镇(街)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司法局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组织领导格局,构建了上下联动、密切协作、务实高效的县、镇(街)、村(居)三级工作网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在机制建设保障上,该县完善了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衔接配合制度和《新丰县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结合省市有关规定要求,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适时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社区服刑人员参与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特大事件、最大限度地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现象的发生,把这类特殊人群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零”的目标。
在软硬件建设上,该县增加了社区矫正工作配套设备,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资金的投入,加强社区矫正办公设备硬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近年来,该县投入70多万元加强了社区矫正办公设备和信息化建设,目前在册管理的位社区服刑人员中有位已安装使用了GPS定位手机,占应装人数的98%。社区矫正人员使用定位手机后,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监视器随时查看他们的活动范围,对异常情况随时告警和应急处置,同时可以通过定位手机向矫正人员发送监督管理情况和就业信息、法律法规知识等。
新丰县司法局工作人员走访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相关情况。叶万祥摄于年8月
另外,该县还积极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集中教育活动。该县司法局矫正股牵头,以镇(街)为单位,每半年组织一次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由社区服刑人员汇报工作、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并分组进行交流互动,再由县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提出监管要求。通过活动,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互动交心、互相鼓励,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和思想动态,使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我局十分重视社区服刑人员的罪犯身份意识教育,每年不少于三次组织社区矫正股、司法所会同法院、检察院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罪犯身份意识教育训示和走访回访,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谈想法、说感受,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进行帮困扶助,鼓励他们走出阴影、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争取早日顺利回归社会、回报社会。”该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该县通过认真贯彻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全力做好社区服刑人员衔接、监管、教育、矫治和帮困扶助等工作,近年来,社区服刑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实现了“零”的目标。
法律顾问覆盖村(社区)
法治阳光普照千家万户
为切实解决基层群众遇到困难因不懂法而难以做到“依法办事”的问题,去年3月份开始,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该县正式启动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一年来,该项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把不少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该县梅坑镇大岭村采访时,村支书告诉记者,过去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多数人根本就不懂法,做事盲目,有什么矛盾纠纷都是用土办法解决,后遗症严重。自从村里来了驻村法律顾问后,依法办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遇事只要一个电话,法律顾问就能上门帮忙解决。现在村民的守法用法意识明显提高了,村干部在解决矛盾纠纷时也轻松了不少,村里不和谐因素减少了很多。
新丰县新建成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潘俊才摄于年9月
据悉,该县目前已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驻村法律顾问主要由东莞市35名律师及本地3名律师组成,年初已经完成了年的合同续签工作,顾问律师为广大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做了许多实际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充分肯定。
来自东莞的何桐鑫是这些法律顾问中的一员。在记者采访他的当天上午,他已驱车跑完了自己负责的四个行政村,为村委会选举充当“见证者”。他告诉记者,自去年3月份聘为驻村法律顾问以来,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他与村民的关系已经非常亲密,“现在村民遇到法律问题不仅会第一时间联系我,就连一些村里的重大事情也会拉上我一起参与。”他说。
“驻村法律顾问在参与调处民事纠纷过程中,村干部也知悉了很多法律法规并应用到村务管理当中。”何桐鑫认为,乡村有了“法律顾问”,既方便了群众,也为依法治村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支持,“法律工作者覆盖全县各镇村,服务到乡村家庭、弱势群体,引导村民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实现小事不激化不出村、矛盾就地调处化解不上交,有效维护了当地的和谐稳定。”
另外,为了方便群众寻求法律服务,该县还在村设立法律顾问工作室,并统一印发了有驻村律师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单位、职务名称的服务卡,张贴在门口并发放到村民群众手中,有些还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