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修竹翻译
新丰有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头发、胡子、眉毛全都像雪一样白。他的右臂已经断了,只得将左臂搭在他玄孙的肩上,由他的玄孙扶着向店前走来。我问他右臂折断有多久了,又问他是因何折断的。他说:“我的籍贯就在新丰县,我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遭遇过战争,经常欣赏梨园子弟的歌唱演奏,连什么是旗枪和弓箭都不知道。谁知不久就赶上了天宝年间朝廷的大征兵,有三个成年男子的家庭,就要抽取一个当兵。抽取这些壮丁以后,要驱赶着他们去哪儿呢?要在五月里远征万里之外的云南。听说云南有一条泸水,夏季椒花凋谢之时,泸水就会烟瘴弥漫。大军徒步渡河的时候,河水会热得像滚汤一样,渡不过十个人就会有二三个死掉。当时村里到处都是儿子告别爹娘、丈夫告别妻子那哀痛的哭声。大家都说,前后几次远征云南的人足有千千万万,却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我那年二十四岁,名字也在兵部征兵的名册之中。我不敢让人知道,趁着夜深的时候,偷偷地用一块大石头捶断了自己的右臂。于是,我就因为既不能拉弓也不能摇旗,得以避免被远征云南。我不是感觉不到伤筋碎骨的痛苦,只是希望能够在选征兵丁时被淘汰,从而留在家乡。这条胳膊已经折断了六十年,我虽然残废了一肢,但保全了性命。如今每逢刮风下雨的寒夜,我的断臂都使我疼得彻夜难眠,但我不但不后悔,还为自己能够活到现在而欣喜。否则我也会死在泸水旁,连尸骨都没人收,只能成为身死云南的望乡鬼,在万人坟里呦呦地哭号。”这个老人的话,你一定要认真地听一听。你难道没听说过,开元年间的宰相宋璟,为了避免边将穷兵黩武而不赏边疆的战功?你难道也没听说过,天宝年间的宰相杨国忠,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而鼓励征战?等不到建立战功,人民就会怨恨四起,若是不信,就请问问新丰的折臂老人吧。(今天的译文来自百度百科)
修竹赏析
今天我们讲的是一首忧伤的长诗。
白居易比李白整整小了七十岁,这中间隔着的,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这七十年,也是大唐王朝兵荒马乱走下坡路的七十年。所以白居易的诗,远没有李白的盛唐气象,看惯了乱的白居易,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楚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他的诗读来,也都带有苦涩的人间烟火气。
自己砸断胳膊到底有多痛,没有人可想象,比这更痛的可能是自己下手砸断自己手臂的心痛吧。
新丰折臂翁是个逃兵,《活着》里的富贵也是个逃兵,我们歌颂为了正义的战争而牺牲献身的英雄,因为否定英雄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同样,我们也同情逃避战争的懦夫,毕竟,骨子里的懦弱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
诗人写新丰折臂翁,抓住了一个戏剧性的场景,88岁的老翁扶着自己孙子的孙子,给人们讲述一个甲子前的故事。
白居易作为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他丝毫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折臂翁的意思。相反,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渴望“边功”的统治者,所以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情个人悲惨命运同反战主题的结合了。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内心变得特别柔软,每次看到叙利亚战乱一类的新闻,看到饱受战火折磨的,吃不上饭的孩子,都感到心如刀绞。
新闻和古诗联系起来看,就愈发的矛盾,愈发钦佩战火中的英雄,也愈发同情最广大的无辜的受难者。
无论如何,愿世界和平。
修竹链接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其二)陈陶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
不患人之不己知
为人谋而不忠乎——写给零零后
欢迎转发雨打修竹作品,这是对作者最大的赞美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