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四月的别名
农历四月的别名
农历[nónglì]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天或天。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天或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四月[sìyuè]是一年中的第四个月,又是夏季第一个月。
初夏[chūxià]
指农历四月,夏季的第一个月。唐孙逖《奉和四月三日上阳水窗赐宴应制得春字》:“今日逢初夏,欢游续旧旬。”宋苏庠《菩萨蛮》:“初夏槐风细,家在落霞边。”宋曹勋《江城子》:“初夏清和才四日,开寿席、宴华堂。”宋陆游《夜雨》:“初夏雨淋浪,檐声绕四廊。”《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时值初夏,真人一日会集诸弟子,同登天柱峰绝顶。”
纯阳[chúnyáng]
指夏历四月。阴阳家以夏历四月己巳为纯阳,故代指四月。《协纪辨方书·义例二·纯阳》:“《堪舆经》曰:‘四月卦得干,谓六爻皆阳,阴气已尽,故以己配巳,为纯阳也。’”另,纯一的阳气。古代以为阴阳二气合成宇宙万物。火为纯阳,水为纯阴。汉蔡邕《月令章句》:“天有纯阳积刚,运转无穷。”《易·乾》:“元、亨、利、贞。”孔颖达疏:“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书·洪范》:“炎上作苦。”孔颖达疏:“火是纯阳,故炎上趣阳。”又,吕洞宾的别号,亦称“纯阳子”。
乏月[fáyuè]
夏历四月的别称。其时青黄不接,粮蔬匮乏,故名。《太平御览》卷二二引《四时纂要》:“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
槐夏[huáixià]
指夏历四月,槐树开花之季,故云。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龙图学士赵师民,以醇儒硕学名重当时……诗思尤精,如,‘麦天晨气润,槐夏午阴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宋黄庭坚《奉送刘君昆仲》:“平原晓雨半槐夏,汾上午风初麦秋。”宋史浩《花心动》:“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宋杨无咎《柳梢青》:“槐夏风清。霁天欲晓,武曲增明。”宋周必大《端午帖子》:“槐夏风清麦已秋,三千珠翠从宸游。”
槐序[huáixù]
指夏历四月,槐树开花之季,故称。《南史·王晏传》:“晏性浮动,志欲无厌……又和徐(徐孝嗣)诗云‘槐序候方调。’其名位在徐前。”清朱景英《江郎山》:“天外瞻瞩气容肃,图写槐序周官仪。”清陆求可《婆罗门引》:“山园槐序,绿阴浓处晓莺啼。”清沈皞日《摸鱼子》:“听新蝉、吟风吸露,愁人惊过槐序。”
槐月[huáiyuè]
夏历四月的别称,四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故称四月为“槐月”。明李之世《闭关》:“槐月浸阶凉不寐,晶晶虚牖写圆光。”明潘希曾《即席次徐正郎庭实韵》:“自是同心堪细酌,坐沉槐月听鸦鸣。”
建巳月[jiànsìyuè]
指夏历四月。古时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三月指辰,为建辰之月。四月建巳,为建巳之月。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巳位,即为夏历四月。唐杜甫《戏赠友》:“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书……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新唐书·肃宗纪》:“建巳月庚戌,史朝义寇泽州,刺史李抱玉败之。”宋张侃《归来》:“爽气满清晨,秀色藏山骨。结亭苕水旁,断手建巳月。”
麦候[màihòu]
指夏历四月,麦熟季节。南朝谢朓《出夏馆》:“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北齐邢邵《齐韦道逊晚春宴》:“日斜宾馆晚,风轻麦候初。”宋韦骧《和初夏雨中》:“茧因寒晚群情病,麦候晴收万室须。”元徐贲《喜潘牧胡布见过》:“麦候野气和,莺时绿阴静。”清陈维英《盐水港途中》:“恰逢麦候频驱雀,绿草村村木铎声。”清邹祗谟《夏初临》:“未雨梅天,微风麦候,薄寒乍散犹侵。”
麦秋[màiqiū]
指夏历四月,麦熟的季节。《礼记·月令》:“靡草死,麦秋至。”陈澔集说:“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唐戴叔伦《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麦秋桑叶大,梅雨稻田新。”宋柳永《女冠子》:“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宋黄公度《道间即事》:“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清赵翼《二麦将收连旬大雨》:“麦秋时候连旬雨,天要杀人不用刀。”
麦序[màixù]
指夏历四月,麦子成熟之时。隋炀帝《与释智顗书》:“麦序气清,道体和适。”《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今麦序方秋,蚕功未毕,三时之务,万姓所先。”
麦月[màiyuè]
指夏历四月,其时为麦子成熟的季节。“孟夏之月麦秋至。”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孟夏为秋。”故夏历四月便称麦月。
梅夏[méixià]
指夏历四月,初夏。因梅雨季节,故称。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宋苏轼《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宋万俟咏《南歌子》:“梅夏暗丝雨,麦秋扇浪风。”宋王之道《苦雨呈蕲守徐次公》:“涉春苦淫雨,连绵过梅夏。”宋周必大《太上皇后阁》:“积雨收梅夏,清风度麦秋。”清姚燮《新丰水》:“大涨接小卤,菊秋甚梅夏。”
梅月[méiyuè]
指夏历四月,亦泛指梅雨季节。前蜀贯休《寄王涤》:“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南唐李廷珪《藏墨诀》:“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琴辨》:“挂琴不宜着壁……梅月须早入匣,以厚纸糊缝,安楼之阴凉处。”宋项安世《再和》:“丰年官事无何,梅月诗情最多。”金蔡松年《小重山》:“梅月半斓斑。”另,指疏梅映月的景色。明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灺一灯。”
孟夏[mèngxià]
指农历四月,夏季的第一个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楚辞·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汉贾谊《鵩鸟赋》:“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晋陶潜《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唐贾弇《状江南》:“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乾月[qiányuè]
指夏历四月。宋阳枋《寿李夔州乃翁》:“乾月生真贤,老子其犹龙。”元郝经《仪真馆中暑一百韵》:“槁天高破碎,乾月死昏黄。”明何景明《淮水送张子也》:“辰月弗振,乾月维雹。”清弘历《孟夏时享太庙》:“凤纪纯乾月,鸾韶清征音。”
浅夏[qiǎnxià]
指夏历四月,初夏。宋汪藻《天长道中》:“山行逢浅夏,浓绿屡低巾。”清陈维崧《满庭芳》:“开时刚浅夏,晓来笑折,人意先秋。”清王士禄《石州慢》:“浅夏萧森,犹自余寒,襟袖时洒。”清吴藻《买陂塘》:“湖光好,何必深春浅夏。”
清和[qīnghé]
夏历四月的俗称。宋曹勋《江城子》:“初夏清和才四日,开寿席、宴华堂。”明卢象升《与蒋泽垒先生书》:“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白登公署。”清袁枚《随园诗话》:“张平子《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小谢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清胡鸣玉《订讹杂录·清和月》:“谢灵运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轻暑[qīngshǔ]
指夏历四月,初夏。宋叶梦得《贺新郎》:“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宋刘辰翁《如梦令》:“睡眼青阴欲午,当户小风轻暑。”宋陈造《出郭》:“光风摇摇压轻暑,亭榭况经微雨洒。”宋葛绍体《烟雨馆》:“轻暑著人疑酒困,卖花声转卖樱桃。”
始夏[shǐshǔ]
指夏历四月,初夏。唐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明杨士奇《峡江留别汝敬侍郎》:“始夏积雨霁,浩浩沧江平。”
首夏[shǒuxià]
指夏历四月,始夏,初夏。三国曹丕《槐赋》:“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南朝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唐魏征《暮秋言怀》:“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清吴沛霖《春尽日寄林三金陵》:“倘许一缄重报我,但言首夏莫言春。”
维夏[wéixià]
夏历四月的别称,以其为夏之始,故云。《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南朝梁元帝《纂要》:“孟夏亦曰维夏,首夏。”
夏首[xiàshǒu]
指夏历四月,夏初。南朝梁王僧孺《侍宴》:“丽景属春余,清阴澄夏首。”唐王维《资圣寺送甘二》:“柳色蔼春余,槐阴清夏首。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唐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夏首云物变,雨阴草木繁。”
小吕[xiǎolǚ]
指夏历四月。《通典·乐三》:“又云小吕。四月之时,阳气盛长,阴助功微,故谓之小吕。”另,古代乐律十二律之一,即中吕。《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郑玄注:“小吕,一名中吕。”《隋书·律历志上》:“但律终小吕,数复黄钟,旧计未精,终不复始。”
阴月[yīnyuè]
夏历四月的别称。《西京杂记》卷五:“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
枣华[zǎohuá]
枣树开花季节。泛指初夏。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脉证杂比略例三之十七》:“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者,枣华而死。”
正阳[zhèngyáng]
指夏历四月。汉董仲舒《雨雹对》:“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杜预注:“正月,夏之四月,周之六月,谓正阳之月。”北周庾信《征调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另,指日中之气。《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又,指南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悟黎烝。”司马贞索隐:“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
中吕[zhōnglǚ]
指夏历四月。古乐十二律相对应农历十二个月份,姑洗为三月。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的对应关系为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其于十二月为四月,因亦用以称夏历四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律中中吕。”《史记·律书》:“中吕者,言万物尽旅而西行也。其于十二子为巳。”《梁书·张缅传》:“岁次娵訾,月惟中吕,余谒帝于承明。”
仲吕[zhònglǚ]
指夏历四月,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称小吕。古乐十二律相对应农历十二个月份,仲吕为四月。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的对应关系为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吕氏春秋》:“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高诱注:“仲吕,四月也。阳在外,阴在中,所以吕中于阳助成功也,故曰仲吕。”汉班固《白虎通·五行》:“四月谓之仲吕。”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新浪博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