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约稿杭州湾的几世沉浮一杭州湾的海

大咖约稿栏目介绍

《大咖约稿》专栏,用专业眼光注视足下土地,以厚重笔触诉说地球历史。本专栏推送专家稿件,提供专业化地学知识,带领读者触摸深远辽阔的大地,探求大地下隐藏的秘密。

序章“追溯”与“照亮”

我们不难想象,在现今地球的某些角落里,仍有人类居住在深山或者森林,以打猎为生,过着如同我们祖先般茹毛饮血的生活,这说明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可能在远古发生。我们已经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曾经的印度与华夏碰撞的结果,这造成了曾经的海洋消失,现在的西藏隆起,而现在的东非裂谷带则正在扩张,有望在若干个地质年代后撕裂为新的大洲,这说明以前所发生的事件也可以用来预测未来。

地质学家“将今论古”

以此追溯地球的过去

地学的“将古今论未来”

将更好地照亮地球的未来。

Thepresentisthekeytothepast.

Thepastandpresentarethekeytothefuture.

百万年间沧海桑田

杭州湾钻孔中不同沉积体的颜色、层理和包裹体,为我们展现了本地区海陆变迁的生动画面。通过对钻孔岩性和岩芯对比等初步研究,杭州湾的古地理环境演化史可能是这样的:

万-78万年前

“杭州湾大地”万物生长、五彩缤纷

进入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显著变冷,高纬及高山地区冰川广布,河流冰封,全球入海水量剧减,当时的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至如今的米等深线附近。东海西部海底因海退裸露成陆,成为了“古东海大平原”。

如今的嘉兴平原及杭州湾地区那时仍是一片古陆,北面河湖开始逐渐发育,南部则为扎实的陆地。此时的杭州湾地区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看不见波浪,听不到涛声,菊科、莎草科、草本科等各类草本植物繁茂生长,色彩缤纷的花朵点缀其间,湖泊、沼泽星罗棋布,芦苇、香蒲随风摇曳,婆娑起舞。

因为气候变冷从北国南迁至此的云杉、冷杉在“杭州湾大地”上傲风雪、斗冰霜,成为遥远的地质时代在此地留下的悲壮篇章。

78万-12.6万年之前

“杭州湾大地”变大河

钱塘、曹娥雏形初具

大约在40~70万年和10~30万年前的两段时间,全球气温再度变冷,海平面一度下降至今米等深线及米等深线附近,海水退出了上海、舟山群岛,东海大陆架几乎完全脱离了海水的影响,沐浴在大气和阳光之中。

而此时,自地势较低的七星-陶庄(属嘉善县)、新埭-新丰(属平湖市)一带渐渐发育湖泊开始,“杭州湾大地”历经数十万年的积累,渐渐成为了由西向东的“杭州湾大河”,暖湿的气候和充沛的降雨,使得区内河网密布,水量充沛,动力强劲。

南侧高的丘陵区,多条小河汇集成大河,呈北东东向横贯全区流入大海,其中,偏北侧的一条由海宁斜桥经杭州湾奔向大海,已具有钱塘江雏形;偏南的一条于杭州湾中汇集入海,已具有曹娥江的性质。

12.6万-1.17万年之前

海水三犯杭州湾

东海陆架成平原

杭州湾地区先后三次被海水入侵,海水逆古钱塘江而上,将岸线不断向南西推进。那时,海岸线直达如今的湖州、余杭、杭州、萧山附近,然后折向杭州湾,除西南区地势较高的丘陵区,仅澉浦、乍浦、海宁等地仍有零星的古陆存在。

一呼之后会有一吸,一升之后则有一降。第三次海侵过后,全球气温迅速变冷,至1.5万年前后海平面下降至最大,海岸线向东迁移至东海大陆架的外缘。那时,东海大陆架裸露,东海水域面积大为缩小,华夏大地的面积达到最大,今日广阔的东海大陆架成为海底朝天的“古东海大平原”,它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联成一体,成为华夏大地的一部分,只有冲绳海槽及超过米的海域仍见海水荡漾。

在这片新大陆上,不仅有飞禽走兽的欢鸣,繁花似锦的芳香,还出现了我们祖先的脚印。他们带着石矛和箭,尾随梅花鹿,捕猎猛犸象,采集野果,捕食鱼虾,栖息在新生的大平原上,书写着华夏的人类历史。

tips

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从约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第四纪期间生物界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模式。

冰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间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有大量的新生物种产生。

作者简介

杨磊,博士,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海洋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地质文化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文字/杨磊

编辑/唐舟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ms/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