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唱岭南
陈京松/文
岭南指南岭之南的地区,包括今日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
唐宋诗词中,有一些吟唱岭南的作品,大多是对广东风情人物有感而发。在这些诗词中,广州、番禺、惠州、潮州、韶州(今韶关)以及罗浮山、惠州西湖、梅岭都有提及。诗词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类。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岭南万家烟雨中
几十年前岭南景象己被人们淡忘,更何况千年之前的唐宋时期。好在,诗人笔下还有些“情景再现”,虽然不如摄影绘画具体,但通过想象,还能领略一二。
宋代李师中(年一年)的《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是这样描绘岭南景象的:
子规啼破城楼月,
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
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
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
岭南无雁飞。
全词景色清丽,意境深远。词人在嶺南卸任,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望向窗外,城楼上一弯残月,似被子规鸟啼破了。华丽的画船,清澈的江水,两岸娇红欲滴的荔枝,蒙蒙细雨笼罩着万家。回想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此去一别,不知何日重逢。偏远的岭南,鸿雁都难以飞到,想必难以见到故乡的书信。
美术作品: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代诗人张孝祥(年—年)《定风波·铃索声乾夜未央》写了另一番情景:
铃索声干夜未央,
曲阑花影步凄凉。
莫道岭南冬更暖,
君看,梅花如雪月如霜。
见说墙西歌吹好,
玉人扶坐劝飞觞。
老子婆婆成独冷,
谁省,自挑寒灺自添香。
杜甫(年—年)没到过岭南,但《归雁》诗中却联想到广州和罗浮山。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诗人由大雁的漂泊引入自身遭遇,像大雁一样,跑来跑去,进而感伤时世,联想到大雁所过之地正处于战火之中。最后诗人一转,自我宽慰道:大雁往南过了五湖,秋气也没什么寒冷的了!
美术作品:番禺古商贸渡口
宋代梅尧臣(年—年)的《潮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以写实的风格,描绘了潮州寒食节热闹欢乐的景象。
寒食二月三月交,红桃破纇柳染梢。
阴晴不定野云密,黕黕鼓声湖岸坳。
使君千骑出南圃,歌吹前导後鸣铙。
是时辄预车马末,倾市竞观民业抛。
竹亭临水美可爱,嗑咂草木皆吐苞。
游人春服靓妆出,笑踏俚歌相与嘲。
使君白发体尤健,自晨及暮奏酒肴。
尔辈少年翻易倦,倚席欠伸谁得教。
公虽不责以正礼,我意未容诚斗筲。
逡巡秉烛各分散,小人争路何呶呶。
潮州各地至今保留有古代寒食节祭祀的习俗,大都选在农历二三月份,正是北方清明节时期。潮州方言谓之“拜伯爷”(“伯爷”指留有胡子的神明)。祭祀活动按寒食节古俗,一连3天,每晚演大戏,场面十分热闹。
美术作品:潮州寒食节
宋代赵鼎(年—年)的《寒食书事》,对广东潮州寒食节是这样记述的: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寒食节这天,村里冷冷清清,每家的柴门上都插了柳枝以为节日的标志。粤地没有禁烟火的习俗,他们像古代庞德公那样,带着全家老小上山扫墓。平民百姓死后有人上坟祭祀,可汉唐帝王的陵寝却无人携麦饭去继嗣。村民们上坟归来,与野径小道旁的潺潺山溪和雪白的梨花相伴。
美术作品:潮州寒食节
《和董职方见示初到番禺诗》是宋代余靖(年—年)笔下的番禺(广州):
五方殊俗古难并,千载犹存古越城。
客听潮鸡迷早夜,人瞻飓母识阴晴。
波涛汹涌天边阔,犀象斓斒徼外生。
太守不才当远寄,惟忧南亩废农耕。
余靖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嘉佑六年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千载犹存古越城”诗句气势磅礴。
资料图片:宋代番禺县(今广州)学宫
唐代陈陶(约—年)的《番禺道中作》写的也是番禺(广州)。
博罗程远近,海塞愁先入。
瘴雨出虹蝀,蛮江渡山急。
常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
雁至草犹春,潮回樯半湿。
丹丘凤凰隐,水庙蛟龙集。
何处树能言,几乡珠是泣。
千年赵佗国,霸气委原隰。
龌龊笑终军,长缨宋代祸先及。
陈陶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他善于用诗“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脍炙人口。而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留下的诗篇却少有人知。
摄影:番禺沙湾古镇
唐代张九龄(年—年)是广东人,他写有《呈耿广州》一诗。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下略)
张九龄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著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被誉为“岭南第一人”。此诗的情境描写意趣真实,深受后人喜爱。
摄影:韶关梅关古驿道
诗人们对惠州的自然景观也颇有兴趣,他们笔下的罗浮山、西湖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宋代周敦颐(年一年)写有《题惠州罗浮山》:
红尘白日无间人,况有鱼绯击此身。
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
宋代杨万里(年—年)写有《惠州丰湖亦名西湖》:
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
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
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
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年,我第一次去惠州出差,文化局的同行说,惠州的自然环境全国少有,山、河、湖、海、泉皆可观赏。杨万里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山、河、湖,还写到了大诗人苏轼。
摄影:惠州西湖
宋代郑侠(年—年)的选题很有意思,他的《示潮州妹子》赞美了贤惠的潮州姑娘:
八人兄弟三人在,独立他州信汝贤。
直使无情如槁木,忍看垂泪念南迁。
从今依旧歌泉水,何物偏宜寄谪仙。
美酒年年须百瓮,好从南海使乘船。
摄影:潮州湘子桥
二、广东梅天皆郁蒸
年,我举家南迁广州,第一感觉就是热,第一年买了大吊扇,第二年就装了空调。有人说因世界变暖,广东比过去更热了。其实不然,对广东之热,千年之前的唐宋诗人也苦不堪言。
宋代曾丰(年—年)有诗云:
《五羊食荔枝龙眼》
素闻岭南风,今假岭南馆。
穷秋余夏蒸,初腊借春暖。
披衣汗流衣,握简汗流简。
似登头痛山,而坐身热坂。
谁其善解纷,荔枝杂龙眼。
满盘随情堆,入手信意拣。
强餐饱为期,一澡得三浣。
……(以下略)
《五羊中秋热未艾》
火气之余金气乘,岭南寒暑独无凭。
虽非滷地亦卑温,不必梅天皆郁蒸。
椰子簟凉肤起粟,荔枝膏冷齿生冰。
休言恶地欠霜雪,似为贫家省絮缯。
曾丰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从上面两首诗可见曾丰对广州之热感触颇深。絮缯是丝帛之类的总称,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天气热穷人家可以节省衣被。诗人虽然苦于酷暑,却能体会穷苦百姓的境遇。
摄影:岭南水乡一番禺宝墨园
唐代诗人卢纶(约年一年)有《夜中得循州赵司》表现炎热的天气:
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
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
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余。
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
诗中循州即今广东惠州,当时还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地方,不仅远离京都,而且被目为瘴疠之乡。诗人从书信中,联想到朋友循州赵司马侍郎遭贬的苦难和绝望。那垂老之年,病弱之躯,却被弃置在瘴疠之地,自己却又爱莫能助。短短数行,情谊深长。
热并不能掩盖岭南之美。梅尧臣的《送番禺杜杆主簿》是这样描绘广东的:
行识桄榔树,初窥翡翠巢。
地蒸蛮雨接,山润海云交。
讼少通华语,虫多入膳庖。
不须思朔雪,梅吐腊前梢。
《红楼梦》中写到大雪红梅,总觉得是曹先生用了夸张手法。十几年前我在韶关梅岭,领略了细雪之中梅花怒放。如果雪再大些,《红楼梦》中的经典描写便可再现!
摄影:韶关梅关古驿道
三、食在岭南啖荔枝
说到广东,不能不提荔枝。“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从岭南用快马给深居长安的杨玉环送茄枝。此女虽然可恶,但荔枝因此扬名天下,妃子笑更成荔枝中的贵族。苏轼(年—年)贬至惠州,苦中作乐,为荔枝作诗吟唱。
《食荔枝二首(并引)》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谓将军枝。
今风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注:苏轼原诗将荔枝写为荔支。
张大千年创作的《东坡画像》
宋代诗人方蒙仲(年—年)的《和刘后村梅花百咏》有:
生涯冷淡乐者少,声色希夷见若无。
洛下只知海棠会,岭南竞作荔枝图。
岭南其它热带水果在古代诗人笔下也有表现。宋代田开《临封杂咏》写道:
我爱临封好,诗人兴味长。
岭南蕉子国,海上荔枝庄。
民有百年寿,家藏十种粮。
宦游无远近,乐处是仙乡。
摄影:惠州东坡书蹟
唐代徐凝写了岭南的芭蕉:
红蕉曾到岭南看,校小芭蕉几一般。
差是斜刀剪红绢,卷来开去叶中安。
曾丰虽苦于岭南酷暑,但对热带水果也念念不忘:
椰子簟凉肤起粟,荔枝膏冷齿生冰。
除了荔枝,岭南还有什么特色食品?请看杨万里写的《船中蔬饭》:
食蕨食臂莫食拳,食笋食梢莫食根。
何曾万钱方下箸,先生把菜亦饱去。
岭南风物似江南,笋如束薪蕨作篮。
先生食籍知几卷,千岩万岳皆厨传。
鲜笋《红楼梦》也有提及,如今仍是餐桌上的美味。蕨菜本是野菜,20多年前曾风靡一时。想不到,宋代杨老先生不但吃了,还写到诗里。
摄影:岭南水乡一番禺东涌
杨万里不是吃素的。他吃过什么肉?鹧鸪!这是一种鸟,今日受到保护,但当时谁懂“鸟道主义”?
《食鹧鸪》
江南厌听鹧鸪曲,岭南初尝鹧鸪肉。
年年细雨落花春,钩輈格磔恼杀人。
竹鸡泥滑报行客,鹧鸪更道行不得。
方兄百辈买一只,可惜羽衣锦狼藉。
摄影:番禺沙湾何氏祖祠(建于年)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标志性建筑
四、名人贬官聚岭南
唐宋时期,在中原人眼里,岭南是蛮荒之地。一些正直的官吏,触怒了皇权与权贵,往往被贬到岭南,如同沙俄将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大名鼎鼎的文豪韩愈(年—年)与苏轼(年—年)先后被贬到广东。
韩愈被贬往潮州途中写了《泷吏》,表达了忧国忧民之心: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
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
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
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
……
圣人于天下,于物无不容。
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
官无嫌此州,固罪人所徙。
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委。
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
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亢瓦大瓶罂小所任自有宜。
官何不自量,满溢以取斯。
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
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
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
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
叩头谢吏言,始惭今更羞。
历官二十余,国恩并未酬。
凡吏之所诃,嗟实颇有之。
不即金木诛,敢不识恩私。
潮州虽云远,虽恶不可过。
于身实已多,敢不持自贺。
摄影:广东博罗县古码头遗址
韩愈被贬到潮州后,给好友李翱(年一年)写了一首诗: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
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
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
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这是贾岛(年一年)写给韩愈的《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摄于年的惠州西湖泗洲塔
苏轼初到岭南,写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黄庭坚(年一年)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跋子瞻和陶诗》表明对好友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官场争斗的不满: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资料:明代罗孚山庞嵩讲学的弼唐精舍
唐代的杨继之(年—年)被贬到潮州,白居易写了《寄潮州杨继之》:
相府潮阳俱梦中,梦中何者是穷通?
他时事过方应悟,不独荣空辱亦空。
有些诗词是写官员赴任岭南。如杜甫的《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
选曹分五岭,使者历三湘。
才美膺推荐,君行佐纪纲。
佳声斯共远,雅节在周防。
明白山涛鉴,嫌疑陆贾装。
故人湖外少,春日岭南长。
凭报韶州牧,新诗昨寄将。
资料:宋代郑熊《番禺杂记》记
“木树高二三丈,切类桐木……”
古代贪官一旦事发,也要受到惩罚。他的家人也要受牵连。李商隐(约年一年)的《故番禺侯以赃罪致不辜,事觉,母者他日过其》写了一位母亲,因儿子犯罪而饮鸩自尽:
饮鸩非君命,兹身亦厚亡。
江陵从种橘,交广合投香。
不见千金子,空余数仞墙。
杀人须显戮,谁举汉三章。
康宋时期,通往岭南的道路险恶,许多大诗人没到过岭南,因而涉及岭南的诗词不多,约有二百余首。在诗词中领略岭南风情与历史,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完)
摄影:番禺沙湾何氏祖祠留耕堂石雕建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