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省韶光市新丰县城出发,沿着国道向西南方向行驶约8公里,便到了梅坑镇大岭村。从外面看,儒林第整个建筑群气势磅礴,十分宏伟。
岭南典型客家民居儒林第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多年历史了。
儒林第坐东北向西南,从门口处可见滔滔新丰江水奔流,犹如灌入儒林第一般。古人以水为财,如此看来,儒林第可是一块风水宝地。
一百多年来,居住于此的皆是潘姓族人。据族谱记载,潘氏先祖于元朝由江西长宁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后由宁化迁广东嘉应州长乐(今五华县)。伯澜公于明成化年间(—年)由长乐迁韶州翁源县南浦乡杨岸坝开基,后子孙迁新丰沙田,至今余年;十四世祖定楠迁现大岭村塘陂岭;十五世祖成(增怀)公建儒林第至今已历9世。
“儒林第是典型的客家回龙屋,也叫‘围龙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最外围的建筑,中心之处才是家族祠院。”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土豪”家族书香四溢一百多年前,当地潘氏家族是怎么聚得如此财力建起这气势恢宏的儒林第?
“听长辈们讲,我们潘氏祖辈都是耕种水稻、花生这些农作物的,家族田地很多,自己耕作不过来就租给别人,收租都收到了现在的龙门县(惠州市辖县,距新丰县约46公里)。”如今负责打理儒林第的62岁村民潘景参答疑解惑道。
客家人有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潘氏家族同样如此。他们通过耕田力作奠定了发家基业,进而督促子孙读书学习,获取功名。他们的建筑中也体现了重视教育的特点:儒林第建筑群内,最高的望楼名为“行修楼”,共4层。二三层楼板有方形窟窿,方便运送稻谷等粮食至楼内储存。此外,楼内有木梯直通顶层,可以俯瞰围屋全貌,或是眺望群山,“监控”周边情况,是典型客家围屋具有防御功能的望楼。以前,只有威望高的人和读书人可以住在行修楼里。在儒林第各大厅、中厅等地的大门两旁,均悬挂有楹联,儒雅气息浓郁。人们在整理旧物时,还找到了四五个用柱子编织的书篓。潘氏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潘景参提供的一份“塘陂岭部分族史资料”中,记载了当地诞生的近现代文武人物,其中包括了敕封文林郎2个(皇帝所封)、储封儒林郎2个(皇太子所封)、布政司经历2个、顺德学正堂2个。此外,还有一批国学生、文秀才、武秀才、从九品等。塘陂岭潘氏世世代代人才辈出,儒林第也由此得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