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件:嘉兴县乡土志(养怀)
来源:嘉兴教育杂志年10月,第47到60页
一绪言
嘉兴县者,吾人之乡土也。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住于斯。识其山川,志其文物,流连其古迹,调查其实业,无一不与吾人有关。知有关系而后爱乡之心油然生矣。夫爱乡者,爱国之本也。
二沿革
我邑在周时,为扬州地。春秋时,名长水,又称檇李,吴越争战之地也。秦改由拳。孙吴时,改禾兴,又改嘉兴。当时辖境甚广。明宣德时,分置秀水、嘉善等县。清宣统三年,合并嘉兴、秀水二县境,为嘉兴府直辖地。民国成立,裁去府级,称嘉禾县,後仍称嘉兴县。此我邑沿革之大略也。
三地势
县境纵横七八十里,东界平湖,东北界嘉善,东南界海盐,西南界桐乡,西北界江苏之吴江及震泽。境西距天目山二百馀里,石脉至此尽伏。东南距海百馀里,海潮至此尽平。环邑之境,平畴沃壤。河港之水,纵横其间。地介苏杭沪三路之中心,水陆交通。今沪杭甬铁道经过其间,形势所关,尤为重要。
四山岭
全境绝无山岭。号称山者,孤阜而已。胥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十五丈。相传伍子胥伐越,经营于此。山上有磨剑石,可三四丈,剑?在焉。殳山在县西南五十七里,高二丈。相传殳仙修道于此。山之西麓,为桐乡境。又城内有瓶山,南宋时,置酒于此,积缶而成者也。
五水道
县境之水,其来有二。一,武林派。自杭州分流而下,一经长安,一经崇德,会于城之西南。一,天目派。自湖州之苕溪分流,经新塍而东,会于城之西北,绕城一周。北流接苏州运河,东流经嘉善,以达上海。支派纠纷,不可胜数。今举其大者,以城为中心,则在西南者,为汉塘河,通平湖。在东北者,为魏塘河,及东郭河,皆通嘉善。在北者,为苏州塘河,即苏运河。在西北者,为新塍塘河,通湖州。凡此水道,皆港深幅宽,轮舶帆纬,纷驰不绝。惟新塍塘及东郭塘,非驿路,不通纬行。
檇李古称泽国,惟湖泽东北多而西南少。最著者为南湖,在城南。东西二湖连缀。故一名鸳鸯湖,东南湖。一名滮湖。湖中有仓圣祠及烟雨楼。西南湖中有放鹤洲。迤逦东北,则有相家荡、官荡、千亩荡、连四荡、梅家荡等。湖面宽广,鱼虾之利甚饶。至城中之范蠡湖、天星湖,虽一泓之水,则因古迹而著名也。
六交通
沪杭甬铁道,自杭州来,由海宁县之硖石镇,贯王店,沿长水塘而下,至城南。出东西二南湖之间,设车站于东门外。折而东北,拊魏塘之背,经嘉善以达上海。上下行各车,每日夜往来七次。汽船通杭州、湖州、苏州、上海、平湖、海盐及附近各镇。船埠在东北二门外,其他河港所通之处,均有航船,往来大小各市。
邮务局,在东门外。各镇亦遍设支局,与民局航船,皆可传达信件。
电报局,及电话公司,皆在城内。县境各镇,凡电报不通之处,皆设有电话零售处焉。
七城(建筑附)
县城筑于唐乾宁间,历宋元明,迭次修筑,南北径三里,周逾九里。有门四,东曰春波,南曰澄海,西曰通越,北曰望吴。水门傍陆门之侧,惟西北有小西门,则以水门而兼通陆行者也。
昔时本为嘉兴府城。府署在城中。东为嘉兴县署,西为秀水县署。自裁府并县後,府署今改为团本部。秀署今改为第二师范学校。嘉兴县署则仍其旧。
孔子庙,凡三。府学中,有孔子像,为元代建筑,两庑有先圣先贤石刻像,碑碣甚多。此外则有忠义祠、节孝祠、乡贤祠、名宦祠及南湖滨之高士祠。专祠之著者,远则有陆宣公,近则有陶勤肃、许文肃。
古刹,有精严、楞严、天宁、觉海等寺。道院,有玄妙观、冷仙亭、城隍庙、火德庙等。基督教,则有耶苏堂、天主堂及北门外之增爵堂。
八区画
全县学区,昔分为二十五。今自治区,画分为九。即以学区之名隶之。第一区,东栅双桥。第二区,王店。第三区,新塍、陶泾、濮院。第四区,王江泾、廉让、渠东、尖墩角。第五区,新丰、新篁、棲凰。第六区,塘汇、玉溪、三店。第七区,钟埭、汉塘、凤石、馀贤。第八区,南汇、梅湖。第九区,池西、澄溪。
九镇市
镇市之大者,王店,一名梅里,在城南三十六里。南距硖石二十里,濒长水塘,民殷物阜。清朱竹垞寓此,曝书亭在焉。地产纱布,昔时有褚氏画绢,著名于世。
新丰,一名新坊。又名平林,在城东三十六里,东距平湖十八里,水自汉塘经此而入当湖。地号仁里,民业农桑。附近地,盛产姜。
新篁,一名新行。又名竹里。在城东南五十四里。地错海盐平湖之间,偏隅沃壤。生聚贸迁,环萃于此。清张廷济,以金石文字提供後学。清仪阁其故居焉。净相寺,自昔以产檇李名。
馀贤埭,一名渔闲里。在城南二十里,濒海盐塘。民俗质朴,而风雅代有其人。地产蓑草。
石佛寺,地形五瓣,号梅花洲。在城东南二十七里。粤匪之扰,城无完舍。邑之士相率避乱于此。朱采等创办乡团,以资保卫。
凤喈桥,在城东南三十里。俗尚惇厚,士习诗书。明巢鸣盛之故里焉。
王江泾,一名闻川。在城北二十七里。濒苏州塘。民业丝绸。宋陶菊隐居此。旧有射襄城。明时我军战胜倭夷处。迤北七里,入江苏吴江县境。
新塍,一名新城,在城西二十七里。明宣德间分县,拟设县治于此。市廛繁盛,稻米丝绸之产甚饶。清朱英武之故里焉。
濮院,在城西南三十六里。西半隶桐乡境。居民善丝绸,号濮绸。昔时所称日出万绸者也。
南汇,在城东北三十里。民俗勤俭,士擅艺事。附近多湖荡,水产之利甚饶。
十行政及自治
昔时行政,本有一府两县。自裁府并县後,惟一县知事驻于城中,处理全县政务。受监督于钱塘道尹,及浙江省长。内分四科,曰政务,曰财政,曰教育,曰实业。
现县司法未独立。有承审员,佐县知事听受人民民诉讼。
劝学所,督促全县教育之进行。视学员等,视察全县学校,及社会教育之成绩。
主警务,有警察所长,隶于所长者,有警佐,率警士以维持地方之治安。
水上警察,隶于内河水警。分驻城镇乡各地。
军政,则有旅司令部,团本部。陆军步兵第十四团,驻于城中。
征税,则有嘉兴关及统捐局、烟酒公卖局。皆在北门外,设分局于各大镇。
昔日地方自治之制,处理城镇乡自治者,有董事会,议事会。属于自治范围者,为教育、慈善、卫生、消防诸务。有所兴革,由议事会议决。董事会执行之。今由自治委员处理各事。
十一学校(其他附)
学校,有省立第二中学校。县立第一、第二高等小学校。乙种商业学校,女子高等小学校,皆创办于清之季年。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皆创办于民国。国民学校,全境凡一百馀所。其中亦有兼设高等小学班者。惟经费支绌,难期普及。私立,则有慎远学校、启秀女学校、汝南学校、同仁女学校、女子职业学校等。各镇乡亦间有之。至秀州中学、秀州女学校、明德学校,皆创办于教会者也。
社会教育,有图书馆、公共运动场、讲演厅、各处义务夜学校,及教会所设之交际社。皆所以补助学校教育者也。
医院凡四,建设完备,施诊而兼授学生。城外,医院。城内,医院。创于教会者,医院,及仁爱堂。医院,则又附设医学校。
关于贫民教养者,有贫儿院、贫民习艺所,及旧有之育婴堂与老人堂。
十二农田
邑本嘉秀两县合并。今于田赋名义上,仍冠以嘉字秀字,合计田地共一百四十八万八千四百馀亩。成熟田,一百十三万亩有零。其实地面不足此数。因清时丈量,弓缩而田窄也。自明以来,旧嘉属各邑田赋之重,较之他省多至倍蓰。前进士金蓉镜,历呈困苦情形,为民请命。今已有核减之明文矣。(昔时每亩征米科则,自一斗零二合七勺七杪,至一斗二升三合九勺不等。今减定科则,八升八合至一斗各不等。共应减米二万一千一百九十三石二升二合。)
邑自粤匪乱後,户口流亡,田地荒芜。清同治间,招徕客民开垦,名曰客垦。银粮较土民为轻。于是温台、宁绍及他省之民,闻风踵至,日聚日众。客强而土弱,客勤而土惰。今则东南各乡,客民田地实占大半。土民则日益穷蹙矣。
邑境平衍,大概南高而北较低。水流自西南而趋东北。每逢旱涝之岁,收获自不能一致。又铁道自县城东北所经之地,水势东趋。虽多桥梁涵洞,不如前日之通畅。一遇淫雨,则路线以西之河港,尤苦水壅矣。
十三工商业
我邑无实业家,又少资本家。农林水产之业,无论矣。即凡百工业,无一能争胜于人者。则以社会无提倡改良之人。工人皆墨守旧法者也。昔之有名于世者,若张炉、沈锡、鸳水笺、梅里笺之类。今亦无特别之佳制。虽欲求其故而不可得矣。
近年稍事营经者,则惟织品。凡丝、棉二种,丝织品皆用旧法,有著名之嘉兴纱,本轻而利厚。王江泾及濮院,能织阔幅之绸,销售欧美。名曰洋庄绸。其他提花起缕,亦有别具心裁者,则用旧法而改良者也。棉织品,有土布、厂布二种。土布用旧法,厂布用新法。今有布厂二家,出货多而行销广。又有织袜厂数十家,用机织成粗细各袜,销售尤远。凡此机织各项,皆我邑女子所恃为生计也。
出口货,以绸、丝、丝头、麻皮、黄酒、菜子为多。进口货,以豆饼、黄豆、棉纱、火油、烟类及靡费之舶来品为多。价值之比较,出口每不敌进口。此市况之所以日即于贫也。
市肆,以北门大街、塘湾、中街为盛。南门外,有丝行街、米棚下。东门外,自火车通後,多旅馆及饮食之铺。
十四风俗
浙西向为东南文物之薮。我邑处浙西中点,民俗秀雅,儒术为盛。惟不免流于文弱。昔时起居服食,较苏沪为朴,较杭湖为华。自近年交通便利後,风俗亦日趋华靡矣。
户口,据曩近调查,七十六万有奇。大概尊崇道德,洁身自好,区苟安,多迷信,无冒险性质,少社会观念。此禾民多数之恒情也。
十五物产
邑本名嘉禾,以盛产禾稻著名。早稻、晚稻,为出产大宗。惟客民多种早稻,土民多种晚稻。次之有糯稻及麦。豆有蚕豆、黄豆各种。菜有油菜、黄矮菜各种。瓜类甚多,著者为半逻之西瓜。笋有燕来、乌头各种,著者为西北乡之哺鸡头笋。
桑地甚多。三四月间,乡民比户育蚕,称茧缫丝,为人民生计之一。每年丝茧运销于外者颇钜。运河南岸各乡,多种麻。东乡一带,多种棉。此二者,非出产之大宗也。
树木之有用者,为松柏槐檀。乌桕之子,可以打油。棕榈之皮,可作鞯索。桃榴梅杏之属,皆产之。
家畜,禽多鸡鸭,兽多羊豕。水牛、黄牛,非本地产。农家则市以耕田。牛羊豕之糞,则用以肥田。水产,有鱼鳖虾蟹之属。著者为梅家荡之青口蚬,相家荡之乌背鲫。虫类之有用者,为蜜蜂,乡间亦有养之者。
我邑著名之特产,一为檇李。旧产净相寺。相传每颗有西子爪痕,甘脆异常。核止半粟而无仁。今棲柽李氏园中之李,或谓是其遗种。一为南湖菱,四角不芒而钝,味胜莲实。所产之地,东不至魏塘,西不逾陡门,南不及半逻,北不过平望,而以产南湖者为特佳。二者皆鲜品,为时短而产不多。若能推广移植,以罐积法制之,其获利可操券焉。此外又有著名之家园茶,产塘汇,俗称章园茶。其实系沈姓墓地所产,为坟丁章姓所售。故一误而为章园茶,再误而为张园茶。惟产地不及二亩,驰名甚远,南洋劝业会中得优奖焉。
(未完待续)
来源:嘉興縣鄕土誌,養懷撰,《嘉兴教育杂志》年[第2编,47-60页]
养怀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