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干部在新丰

“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多个省直部门向新丰县7个省定贫困村派出驻村干部。三年来,十几名“省城仔”在新丰撸起袖子、留下足迹,在新时代的土地上播种出丰收的希望。”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刘龙飞卢益飞

通讯员丨陈志佳

2月21日上午,当《南方》杂志记者在韶关市新丰县丰城街道紫城村见到省民政厅驻村扶贫干部刘志才时,他刚带着两个同事从村里“串门”回来,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脸上写满了疲惫,也写满了兴奋。

省民政厅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志才(左一)走村入户察民情。

“昨天省扶贫考核工作小组结束了对紫城村三年扶贫工作的考核,各项成绩都比较令人满意。今天我带着新来的同事提前熟悉一下情况,力争做到‘无缝对接’。”在刘志才身边的,是即将接替他在紫城村继续开展扶贫工作的省民政厅两位干部。

过完年就立即回到村里,一直忙着准备扶贫验收工作,考核刚一结束,又马不停蹄地向提前过来熟悉情况的新同事“交班”。近半个月来,刘志才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对他来说,尽管三年驻村扶贫工作即将画上句号,但这场“和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的战役,不取得最后胜利决不能有丝毫松懈。

过去三年间,正是怀着这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刘志才等人让紫城村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即将开始的新扶贫阶段,刘志才等人又将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传递给了新的扶贫干部,让更多美好希望加快变成现实。

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多个省直部门向新丰县7个省定贫困村派出驻村干部。三年来,十几名像刘志才一样的驻村干部在新丰撸起袖子、留下足迹,在新时代的土地上播种出丰收的希望,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丰县的美丽乡村。

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扶贫路”

从广州到新丰县城只有多公里路程,但进入这座山区县后,到处都是崎岖曲折的山路,险的地方甚至一公里就要转好几个急弯。三年来,十几名来自省直单位的驻村干部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来回奔走。

年4月,省侨办驻村工作队进驻梅坑镇长江村,李旸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长江村是革命老区村,全村多户多人,由于历史因素制约,加上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低,贫困村民较多。

省侨办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旸走访贫困户。

从进驻村里第一天开始,李旸和队员们就一直在为贫困户如何脱贫、村里如何发展着急,三年来,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多跑、多问、多想、多做。

刚到村里的前几个月,工作就是没日没夜挨家挨户走访,这是为了彻底摸清楚情况、精准施策。确定帮扶思路之后,又要为各个项目的落地来回奔波。三年来,在李旸等人的奔波下,长江村集体回购两座水电站,解决了集体收入不足的难题;推进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建设安全住房、安全饮水、文化教育等多个便民项目,使村里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李书记差不多过一段时间就会来看看我,不仅帮我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也经常在精神上鼓励我。”长江村贫困户黄永良说。因为身体残疾,他曾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在驻村干部的帮助和鼓励下,黄永良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生活态度也变得乐观起来。

长江村有一些村民小组比较偏僻,而且很多都是山路,为了工作方便,李旸从驻村开始就把私家车开到村里使用。“三年前刚来的时候车的里程表显示是4万多公里,现在到了15万公里,绝大多数就是在村里跑出来的。”

事实上,深入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为发展项目来回奔波,这是每一位省直干部在新丰的共同经历。而他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对农村发展提出的一个个“金点子”,也是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对他们的好评。

马头镇大席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绿化美化,村前屋后繁花似锦,一步一景。

马头镇大陂村委会主任黄勇至今清晰记得,三年前,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李军等人刚一到村里,就第一时间和镇村干部一起走进贫困户的家。由于山路崎岖,村民居住分散,驻村工作队花了两个月才最终确定贫困户信息。

三年来,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走遍了村里每一户,针对村里的发展开展了多项工作。“驻村工作队队员非常负责,对大陂村民的大小事都很关心。”黄勇说。年2月13日,当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八,大陂村突发山火,得知情况之后,李军立即从广州赶回大陂村。两个驻村工作队成员都有小孩在这三年间出生,但因为忙于工作,他们也没有多少时间回去照顾。

从难点中“精准突围”

对很多省直干部来说,路程上的遥远、生活上的不适、语言上的障碍,这些困难不难克服,但如何找准扶贫的切入口,啃下“硬骨头”,才是工作中最大的难点。

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军与贫困户深入交谈。

功能完善的休闲广场,宽敞整洁的水泥村道,一排排精美别致的农村小洋房,一应俱全的绿化、亮化、硬化等配套基础设施……走进今天的大陂村,这些呈现在眼前的景象,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眼前一亮。

很难想象,就在三年前,大陂村的面貌还完全不同:村容村貌整治、人居环境改善,曾经是这个村一直难以突破的问题。

“刚到大陂村时,道路十分难走,没走几步路,鞋上便沾满土,特别是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猪栏、厕所随意搭盖,粪便、污水四处流淌,臭气熏天。”李军回忆,面对这样的情况,工作队到村后不久就专门和“两委”干部一起开会,与群众座谈,详细了解村庄的基本情况,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安装路灯、修筑河堤、修建文化活动场所、修建自来水工程……三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大陂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巨大改变,带动大陂村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县前列,创造出令全县惊叹的“大陂速度”。

同时,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着力凸显与省委宣传部优势相契合的扶贫特色。组织广东“红色文艺轻骑兵”音乐小分队,省广电局、省电视台、省书法协会等走进大陂村开展活动,省文明办连续两年为村民送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春挂历和台历,省舞协专门在村内设置“舞蹈教室”,义务教村内学生跳舞,大力推介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在调研中发现工作中的难点,在思考中寻找突破口,像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一样,不少驻村工作队也在不断探索中找准了当地的发展思路。

年4月12日,是省建工集团驻村干部胡红军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天。就在这一天,他和省建工集团的另外两位扶贫干部来到马头镇桐木山村。

省建工集团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胡红军(左二)仔细察看扶贫项目资料。

“其实前一天我才知道具体要到哪个村庄搞扶贫。”胡红军说。知道帮扶对象是桐木山村之后,工作队三个人立刻分工,有人在地图上找位置,有人在网上查资料,大家一致决定第二天就赶到村里开始工作。

在两个月的逐户走访中,驻村工作队不仅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诉求,同时也了解到,这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较少、基本没有经济产业的村。这样的村如何找到扶贫突破口?胡红军当时有点一筹莫展。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根据当地种植特点,驻村工作队最终定下“种植包心芥菜”这个解题思路,但项目推广却经历了不少波折。年,只有五六户农户参与这一项目的种植。年,种植规模扩大,种植面积达到了20余亩,但由于天气原因错过了最佳收割时机,导致收获惨淡。

“农民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要扶持产业发展,首先就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胡红军说,在包心芥菜种植的推广中,他们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wh/6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