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的好 http://www.jk100f.com/

第二站龙门

第二站龙门

本期我们来到了

红四师转战岭南的第二站:

惠州龙门

龙门县

龙门今日风貌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地处珠江三角洲边缘,东南与河源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从化市、增城市毗邻,北与新丰县相连。年,红四师在这里获得了短暂的修整,也留下了“红军井”、“送子参军”等动人的故事。

红四师转战龙门示意图

红四师在花县整编,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花县离广州太近,又紧邻铁路,不能停留太久。徐向前同志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时,花县的地主武装——民团,在城外日夜围攻我们,部队的补给也十分困难……我们不能再等了。”于是,红四师整装出发,来到了龙门。

“红骑”探寻小队与当地党史专家探寻交流

地派镇高明街清代建筑

这里是龙门县地派镇的一处街道(高明街),许多清代的民居依然留存。红四师最先从花县来到了这里。阳光斜射,跨过时间的长河,仿佛可以看到当年红四师指战员们露宿街头的场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红军仁义之师风范至今还传唱在当地人民口中。

当红四师抵达龙门县城古冚口街(今顶新街)时,街道两侧站满了欢迎的数千名县城师生及各界人士。

县城师生及各界人士数千人在古冚口街列队欢迎红四师入城(龙门农民画模拟场景)

为了解决住宿问题,红四师指战员们还曾经露宿过龙门县伯衡小学(现龙城第二小学)。通过照片,我们可以感受今昔变化。

这栋建筑原为“龙门县工商业联合会”,红四师进入龙门后,将师部设于此。师长叶镛也是在这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红四师还在县商会召开了官吏、乡绅、富商会议,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提出筹措军饷。这些措施遭到当地土豪劣绅的强烈反对,并采取扰乱会场、逃跑措施对抗。为此,红四师采取了坚决手段,抓获他们,查抄投机商人商店,将物资救济贫苦人民。红四师纪律严明,关心群众,不断向广大贫苦农民进行政治宣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印象。从此龙门人民见到和知道了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以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由当地贫苦农民组织起来的革命武装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狠狠地打击敌人。人们也称呼这些队伍为“人民子弟兵红军”。

白芒坑村

红四师离开龙门县城前往河源时,路过龙门县平陵镇白芒坑,并在这里驻扎休整了3天。当年白芒坑的松龄围,就是师部驻扎地,红四师的领导人就居住在围内。松龄围坐东南向西北,是一座三堂四横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围屋。通面阔55.15米,通进深26.4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松龄围前墙设有5个门,步入围屋可见,这是三进二天井式的院落。据当地村民洪金发介绍,围屋是上世纪初修建的,至今已过百年历史,现有90间房屋。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三分之一的房间成了展览室。

红军井

红军不管走到哪里都会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当时,白芒坑村民生活比较艰苦,喝水要走一段崎岖的山路去挑山溪水喝。红军战士们看到这种情形,在白芒坑围屋外挖了一口井,解决了村民喝水难的问题,而这口井也润泽了洪氏几代人。松龄围也是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后来,这口井经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的官兵修好,命名为“红军井”。如今,这口井村民保护得很好,当时粤赣湘边纵队官兵在井壁上用树枝写的字———“红军井”也保留了下来。

白芒坑村广场雕塑

红军的表现让村民备受感动,他们共有三人参加了红军。这是白芒坑村广场的一处雕塑,人物塑像表现的是村民洪观火和另外两名青年洪国盛、洪国房加入了红四师的故事,红色鱼型表达了红四师与当地百姓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行程临将结束,已是黄昏。白芒坑稻田里升起阵阵白烟,人们知道,一百年前,红军曾在这里播种。

黄昏时的白芒坑稻田

短暂的留驻,红四军给龙门播种下红色的种子,也为自己带来了休整的时间。随后,红四军继续转战东江,攻克紫金等地,最终在海丰与彭湃胜利会师。下一期,我们将带大家走进紫金、普宁等地,继续探寻红色足迹。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wh/8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