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溪头
元宵节分豆吃,此民俗由来我无从考究,但我们金乡片区,不管是“城里”、“山头”、“乡下”、“海头”都有正月十五分豆吃的习俗。最忆是孩提时“十五”黄昏分豆吃情景,其童真童趣轶事至今回忆起仍历历在目,有些情节令我不禁哑然失笑!
那时正月头年味一晃而过,小孩最盼的是“十五”黄昏分豆吃。在这一天,大凡有在年前娶媳妇、盖新房的人家在元宵这天都要准备好以炒蚕豆为主的食品分给左邻右舍、亲朋戚友。当然除了分豆以外,还有花生、油泡枣、红柑等礼品合并一袋送到家中。另外还有对上门来分讨的对象,不管是男女老少、陌生的还是熟人凡上门分均来者不拒。孩童上门分豆吃,是当时“十五”黄昏街头巷尾一道风景线。
过
元
宵
过
元
宵
记得几十年前的元宵节,夜幕刚降,那时朦胧的街头下,游荡着一阵又一阵分豆吃的“童子军”,他(她)们邻里结伴、发小结群、兄妹携手、年纪较小才六、七岁稍大的是在校各阶段小学生、走东家、窜西家,个个喜笑颜开不亦乐乎。这些童子军中有的是事先踩好底、摸清了上门讨要分豆的;或在家长的指点下精准上门径直走进热门热路的沾亲带故门户的;或是市井调皮、凭耍油腔得手的,所以这些小孩是个个衣兜满满,手袋鼓鼓,人人满载而归,而更多的孩童是跟跟班的,战利品不见丰厚,但不管怎样大多人还是吃不了兜着走,没有空手而归的。
记忆中,我在十来岁时也随小伙伴参与一次分豆活动,那回我清楚地记得是去距我家不到百来米的金乡朝北张家古院分豆吃,在孩童们“分豆吃”的吆喝声中,一婚娶户主,依次为小朋友们捧上一茶盏炒豆、一小捧花生伴着两粒油泡枣,回来路上忽地街头一只狗迎面窜过,只见一个朋友惊慌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豆粒食品撒了一地,急的也哇哇直叫,怕人哄抢,一边小伙伴哈哈大笑……
还记得那年自己是新婚之家,元宵节当晚我家也备有蚕豆等食品,供小孩上门分享,那晚不见三五成群上门来要,陆续来了几拨小孩后,七点多钟夜色渐浓,就无人上门了,我们将关门时,却来了一拨小孩,我按人手一份分配,然其中一稍大小孩,却提出来要另外甘蔗,我作推辞,但他却不依不饶,最后我不得将仅剩的几支甘蔗分给他们人手一份,这毛孩尤其厉害,心想不是他对手,真不给或他还会起哄喊起“瘆人揪心"的"没了分,没了生”的咒语呢!哈哈,不得不服了他!
过
元
宵
过
元
宵
“十五”黄昏分豆吃,有一句金乡童谣“言简意赅”,且朗朗上口,上下句押韵,至今仍广为流传,即“有了分、有了生,没有分、没了生,分一把、生一打,分不到,生疙痨”。倘真没有分给上门,讨要“十五”黄昏豆的人家,听到此不祥之谣,岂不是令主家哭笑不得吗?所以几乎是各家各户都会善待上门讨要的孩子的。
一晃几十年过去,时过境迁,当年“十五”黄昏分豆吃的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但元宵节新婚户、新居户分豆习俗依然在传承,只是形式大不相同,孩童十五黄昏上门分豆吃的童真童趣情景如今是一份印记脑海里弥久的记忆了……
去年的正月十五,为了唤起童年的回忆,为了让孩子体验金乡民俗文化,金乡金太阳等几家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的组织和家长的带领下,身穿唐装,肩佩布囊,在红旗的引路下,一路诵着金乡童谣,来到了我居住的修葺一新的金乡朝南张家大院,分享元宵节快乐喜悦,体验当年正月十五分豆吃的习俗。
对小朋友们的到来,我们张家大院各户邻居以最大的热情表示欢迎接待,并给每位小朋友装上满满的蚕豆、花生、红柑、油泡枣……孩子们个个绽开美丽的笑容……最忆元宵节分豆吃,此情此景将永远定格在六十年代前出生人的脑海中,美好难忘,记忆隽永……
作者简介
张光仁,苍南金乡人,热爱文学、书法。苍南县作协会员,金乡文联副主席,金乡作协《文笔峰》编委,新丰集团《新丰潮》主编,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近年来笔耕不辍,作品常见于市,县报刊及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