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彭洋 http://m.39.net/news/a_9241907.html在讲述判别东汉县、乡、亭侯的具体方法之前,须先说明一个问题:乡亭与县同名问题(一)、乡亭与县同名问题:《续汉书郡国志》载:“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汉世县目总数过千,而县下的乡亭总数必然更远高于这个数字,《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东观书曰(桓帝)永兴元年乡三千六百八十二亭万二千四百四十二”。既然乡亭总数如此之多,则不可避免的定然会出现乡亭与县同名的情况。如:1、两汉志京兆尹皆有长安县——《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张章父故颍川人为长安亭长失官”;《后汉书宦者列传》:“及(灵帝)即位(曹节)以定策封长安乡侯六百户”;《隶释魏公卿上尊号奏》:“()武将军长安亭侯臣豊”2、两汉志左冯翊皆有池阳县——《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汝南郡细阳县池阳乡)3、两汉志右扶风皆有漆县——《续汉书郡国志》:山阳郡南平阳县,本注“有漆亭”4、两汉志右扶风皆有安陵县——《续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召陵县,本注“有安陵乡”;《续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征羌县,本注“有安陵亭”5、两汉志弘农郡皆有新安县——《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綝...及封功臣...唯綝愿封本乡...(光武)帝从之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颍川郡定陵县新安乡)6、两汉志颍川郡皆有舞阳县——《后汉书西羌传》:“(阳嘉)六年春...封(马)贤孙光为舞阳亭侯租入岁百万”。像这样的案例文献所见还有很多,甚至一县之内都或存在与所属县同名的乡亭,如《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解县,本注:“有解城”。由此可见,基于总量的庞大,汉代乡亭与县同名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查证了《后汉书》、《后汉纪》、《东观汉记》、《续汉书》、《三国志》、《水经注》、《献帝传》、《魏书》、《隶释》、《太平寰宇记》等众多文献。总而言之,“望名生义”式的列侯类别及封地判定法实不可再用。今即以所寻找的七百余东汉列侯例为基础,尝试总结了以下新的东汉列侯判定法:A、县侯判定法1、由于东汉在光武帝建武六年才出现乡、亭侯,因此在该年之前的所有列侯都是县侯(可能直接以县封侯,也可能是以乡亭封侯之后侯国升格为县级政区)适合建武六年之后。2、文献明载封为县侯者,如:“沘阳侯”邓康——《后汉书皇后纪桓帝邓皇后》:“(南顿侯邓)演卒子康嗣...(延熹四年)更封宣康大县宣为昆阳君康为沘阳侯”;“东武阳侯”具瑗——《后汉书宦者列传单超》:“于是诏收(梁)冀及宗亲党与悉诛之...封超新丰侯二万户璜武原侯(具)瑗东武阳侯”;《后汉书孝桓帝纪》:“(延熹二年)诏曰梁冀奸暴浊乱王室...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激愤建策内外协同...其封超等五人为县侯”;“胶东侯”贾邯、“即墨侯”贾宗——《后汉书冯岑贾列传贾复》:“肃宗更封(贾)复小子邯为胶东侯邯弟宗为即墨侯各一县”;“鲖阳侯”阴庆——《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阴识》:“其以汝南之鲖阳封(阴)兴子庆为鲖阳侯”;“新丰侯”段颎——《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段颎》:“(建宁二年)更封(段颎)新丰县侯“。3、食邑万户以上或近万户者,如:“鬲侯”朱佑——《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朱佑》:“(建武)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长社侯”阎显——《后汉书皇后纪安思阎皇后》:“延光元年更封(阎)显长社侯食邑万三千五百户”;“新丰侯”单超——《后汉书宦者列传单超》:“封(单)超新丰侯二万户”;“浮阳侯”孙程——《后汉书宦者列传孙程》:“其封(孙)程为浮阳侯食邑万户”;“阆中侯”张鲁——《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刘焉》:“(张)鲁即与家属出(曹操)逆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东汉列侯食邑万户或万户以上者,基本可以认定就是县侯,唯食邑数千户的情况比较难做判断。食邑数千户者,可为乡亭侯,如侯霸建武十三年封“则乡侯”,食邑即近三千户;荀彧建安年间封“万岁亭侯”,食邑二千户;亦可为县侯,如马援建武十九年封新息县侯,食邑仅三千户;苗光延光四年封东阿县侯,食邑更是只有千户。遇此类无法仅从食邑数来判定是否为县侯的情况时,可结合其它的方法来进行综合判断。4、县公主之子袭母爵为列侯者。《后汉书皇后纪》:“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诸王女皆封乡亭公主...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皆传国于后乡亭之封则不传袭”,其例如:“舞阴侯”邓昌——《后汉书邓寇列传邓禹》:“(邓)裦尚安帝妹舞阴长公主…(邓裦)少子昌袭母爵为舞阴侯”;“林虑侯”耿承——《后汉书耿弇列传》:“(牟平侯耿袭)尚显宗女隆虑公主袭卒子宝嗣...宝弟子承袭公主爵为林虑侯”(《续志》河内郡林虑县,本注“故隆虑殇帝改”);“平阳侯”冯奋——《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冯勤》:“(冯顺)尚平阳长公主终于大鸿胪建初八年以顺中子奋袭主爵为平阳侯”;“获嘉侯”冯石——《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冯鲂》:“(杨邑乡侯冯柱)尚显宗女获嘉长公主...柱卒子定嗣...定弟石袭母公主封获嘉侯”5、列侯配置有侯国相者。上“东汉乡、亭侯是否设置侯国(含乡、亭侯国官制问题)”中已说明东汉的乡、亭侯不设立侯国相,侯国相只配置在县级侯国中,因此东汉列侯只要配有侯国相,则必然是为县侯。其例如:“缯侯”刘敞——《后汉书方术列传公沙穆》:“以高第为主事迁缯相时缯侯刘敞东海恭王之后也”;“邹平侯”某某——《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建武)六年(温序)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遂伏剑而死...长子寿服竟为邹平侯相”;“临颍侯”某某——《后汉书文苑列传边韶》:“桓帝时为临颍侯相征拜太中大夫”“南平阳侯”某某——《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延笃》:“(延笃)举孝廉为(南)平阳侯相到官表龚遂之墓立铭祭祠”;“阿阳侯”某某——《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宋均》:“(宋)意字伯志…显宗时举孝廉以召对合旨擢拜阿阳侯相建初中征为尚书”;“历城侯”曹徽——《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东平灵王徽》:“(曹徽)建安二十二年封历城侯黄初二年进爵为公”;同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高堂隆》:“建安十八年太祖召为丞相军议掾后为历城侯徽文学转为相徽遭太祖丧不哀反游猎驰骋隆以义正谏甚得辅导之节”6、多人同时封侯而列侯名全部都有同名汉县可相对应,则诸人当皆封为县侯。如:“浮阳侯”孙程等十九侯——《后汉书宦者列传孙程》:“旦日令侍御史收(阎)显等送狱于是遂定下诏曰...其封(孙)程为浮阳侯...康为华容侯...国为郦侯...黄龙为湘南侯...彭恺为西平昌侯孟叔为中卢侯李建为复阳侯...王成为广宗侯...张贤为祝阿侯史泛为临沮侯马国为广平侯王道为范县侯李元为褒信侯杨佗为山都侯陈予为下隽侯赵封为析县侯李刚为枝江侯...魏猛为夷陵侯...苗光为东阿侯...是为十九侯”;“冠军侯”窦宪等四侯——《后汉书窦融列传》:“明年(永元二年)诏曰...其封(窦)宪冠军侯...笃郾侯景汝阳侯瓌夏阳侯”。“乐平侯”梁棠等三侯——《后汉书梁统列传》:“征还(梁)竦妻子封子棠为乐平侯棠弟雍乘氏侯雍弟翟单父侯”;“灈阳侯”吴旦等三侯——《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吴汉》:“(建武)二十八年分汉封为三国(吴)成子旦为灈阳侯以奉汉嗣旦弟盱为筑阳侯成弟国为新蔡侯”;“池阳侯”李傕等四侯——《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董卓》:“(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平原侯”曹植等三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魏书曰(建安十六年正月)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五千封三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同时受封的人数越多,用这种方法进行判断的准确性就越高。7、王降爵为侯,鉴于封侯者的身份,应为县侯。如:建武十三年四废王——《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三年)诏曰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阜陵侯”刘延——《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建初元年)十一月阜陵王延谋反贬为阜陵侯”;“芜湖侯”刘晃——《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章和元年)秋七月癸卯齐王晃有罪贬为芜湖侯”;“临湖侯”刘苌——《后汉书孝安帝纪》:“(建光元年)乐成王苌有罪废为临湖侯”;“尉氏侯”刘蒜——《后汉书孝桓帝纪》:“(建和元年清河王)蒜坐贬为尉氏侯”。文献所见东汉由王爵而降封为列侯者,其列侯名全部都有同名汉县可相对应(存在二次降封的不算,如《续汉书天文志》:“(清河王)蒜以恶人所刦废为尉氏侯又徙为犍(桂)阳都乡侯”),此亦可左证王降爵为侯则应皆封县侯的说法。而查《后汉书孝安帝纪》:“(建光元年五月)丙申贬平原王翼为都乡侯”,则似与上述判定法抵牾。然细查刘翼生平,知刘翼在为平原王之前先作为河间国王子而封都乡侯,后由都乡侯进爵为平原王,最后复由平原王降爵为都乡侯(《后汉书章帝八王传平原怀王胜》:“(平原王)得立六年薨无子永宁元年太后又立河间王开子都乡侯翼为平原王嗣安帝废之”)。因此建光元年时平原王翼与其说是废为都乡侯,不如说是回归其原都乡侯爵,此属特例。8、列侯封地领有乡、亭者,如:“西平侯”邓广德——《后汉书邓寇列传邓禹》:“诏大鸿胪持节即(邓)弘殡封子广德为西平侯...分西平之都乡封广德弟甫为都乡侯”。9、县侯无罪、增邑而徙封,所封之侯当仍为县侯。如:“安成侯”刘赐——《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安成孝侯赐》:“建武二年封为慎侯十三年更增户邑定封为安成侯”;“高密侯”邓禹——《后汉书邓寇列传邓禹》:“(建武元年)封为鄼侯食邑万户...二年春遣使者更封禹为梁侯食四县...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高密侯”;“修侯”杜茂——《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杜茂》:“建武二年更封苦陉侯...十三年增茂邑更封修侯”;“蕲春侯”陈浮——《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陈俊》:“(建武二年)更封新处侯...十三年增邑定封祝阿侯...二十三年卒子浮嗣徙封蕲春侯”;《东观汉记》:“(建武)二十三年诏以祝阿益济南国故徙(陈)浮封蕲春侯”。陈浮原封祝阿县侯,因侯国增益王国而徙封蕲春侯,属无罪徙封,当仍封县侯(此“无罪徙封法”必须较为明确的知道县侯徙封的原因,否则不便使用)。10、据文意可进行判断者,如:“六安侯”刘盱——《后汉书窦融列传》:“(建武八年)帝高融功下诏以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融为安丰侯...(窦融子穆)以封在安丰欲令姻戚悉据故六安国遂矫称阴太后诏令六安侯刘盱去妇因以女妻之”。光武帝建武八年窦融封“安丰侯”,食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而此四县恰好皆为故西汉六安国所领。窦穆既言欲悉据故六安国,则其时的“六安侯”刘盱定然是封侯于故六安国所余下的最后一县——六安县。11、特例:“长安侯”刘祜、“建平侯”刘纉——《后汉书孝安帝纪》:“恭宗孝安皇帝讳祜肃宗孙也父清河孝王庆...殇帝崩...以王青盖车迎帝...羣臣陪位引拜帝为长安侯...太尉奉上玺绶即皇帝位”。刘祜在即帝位之前而先封列侯,当是不欲以无任何爵位之白身而遽为皇帝。作为即将进帝位的列侯,刘祜所封应为长安县侯而非乡亭侯。同此例的还有“建平侯”刘纉,《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孝质皇帝讳纉...父勃海孝王鸿...(永熹元年)以王青盖车迎帝入南宫丁巳封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刘纉所封亦当为建平县侯。东汉应有立宗室白身子弟为帝,须先封为县侯的情况存在,然例亦只刘祜、刘纉二人而已;邺侯”袁绍、“吴侯”孙策、“襄平侯”公孙康——献帝建安元年封袁绍为“邺侯”、建安二年封孙策为“吴侯”、建安十二年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此三人封侯的特殊之处在于,袁绍割据冀州而正是治于邺县、孙策割据江东而正是治于吴县、公孙康割据辽东郡而正是治于襄平县。汉末建安时期汉廷(曹操)应有封地方割据势力以其所治之县为侯的作法,以上三人当各自封为邺县侯、吴县侯、襄平县侯。B、乡侯判定法:1、文献明载封为乡侯者,如:“都乡侯”刘丙等三侯——《东观汉记》:“元初五年封(彭城王)恭少子丙为都乡侯国为安乡侯丁为鲁阳乡侯”;《后汉书孝明八王传彭城靖王恭》:“元初五年封(彭城王)道弟(即彭城王恭子)三人为乡侯”;即便是“都乡侯”、“都亭侯”也同样可能省称了“亭”、“乡”。可证者,“都乡侯”尹勋例——《后汉书孝桓帝纪》:“梁冀奸暴浊乱王室...及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内外协同...其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则可知尹勋所封为亭侯。然同书《党锢列传尹勋》载:“及桓帝诛大将军梁冀勋参建大谋封都乡侯”、《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刘瑜》同样有:“延熹中诛大将军梁冀帝召(尹)勲部分众职甚有方畧封宜阳(都)乡侯”。是知尹勋传及刘瑜传在记述尹勋侯名时皆省略了“亭”字,尹勋所封实为“都乡亭侯”(关于“都乡亭”,两汉书、三国志皆未见。《晋书安帝纪》有:“新除尚书令都乡亭侯刘柳卒”;同书《外戚列传》:“吴王文学苏峻之构逆也车骑将军郄鉴以裒为参军峻平以功封都乡亭侯”。“都乡亭”之名应该是都乡更置为亭的结果)。“武始侯”张纯——《汉书张汤传》:“(富平侯张)放子纯嗣侯…王莽时不失爵建武中历位至大司空更封富平之别乡为武始侯”;“榆乡侯”等二侯——《后汉纪孝章皇帝纪》:“(建初七年)春正月沛王东平王中山王东海王琅邪王广陵王(“侯”之误)榆乡侯东乡侯朝”;《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荆》:“封荆子元寿为广陵侯...又封元寿弟三人为乡侯...建初七年肃宗诏元寿兄弟与诸王俱朝京师”;“蒸乡侯”刘俭——《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东海恭王强》:“永建二年封(东海王)臻二弟敏俭为乡侯臻及弟蒸乡侯俭并有笃行”2、利用东汉县、乡、亭侯间的等级次序,结合“进爵”、“降爵”这一类带有明显等级高低差异含义的词汇,从而判定是否为乡侯。如:“西乡侯”朱儁——《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朱儁》:“(朱儁)以功封都亭侯千五百户...与左中郎将皇甫嵩讨颍川汝南陈国诸贼悉破平之...于是进封西乡侯”。朱儁初封之“都亭侯”不应存在为“都亭乡侯”省称的情况,为何?假若朱儁初封实为“都亭乡侯”,则乡侯进爵当为县侯,而其所进封之“西乡”并非县名,故可推定朱儁初封即为亭侯无疑。如此,便亦可知“西乡侯”也不存在为“西乡亭侯”省称的可能(亭侯不应进封为亭侯);“都乡侯”张既——《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张既》:“封既武始亭侯...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徙封西乡侯增邑二百并前四百户”。张既初封之“武始亭侯”同样不可能是“武始亭乡侯”之省。若是,则乡侯进爵当为县侯,而传文中的“都乡”由张既仅食二百户看来显然并非县名,故可推定张既初封即为亭侯无疑。如此,便亦可知“都乡侯”也不存在为“都乡亭侯”省称的可能(亭侯不应进爵为亭侯);“长安乡侯”文聘——《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文帝践阼进爵长安乡侯”。同前例,文聘初封为亭侯无疑,“长安乡侯”不存在为“长安乡亭侯”省称的可能;“东乡侯”曹真——《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曹真》:“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文帝即王位...录前后功进封东乡侯”。同前例,曹真初封为亭侯无疑,“东乡侯”不存在为“东乡亭侯”省称的可能;C、亭侯判定法:1、文献明载封为亭侯者,如:“卞亭侯”刘据等九侯——《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彭城靖王恭》:“本初元年封(彭城王)定兄弟九人皆为亭侯”;《东观汉记》:“本初元年封(彭城王)恭孙(即彭城王定兄弟)据卞亭侯光昭阳亭侯固公梁亭侯兴蒲亭侯延昌城亭侯祀梁父亭侯坚西安亭侯代林亭侯”(九侯之中少载一侯);“则亭侯”耿宝——《后汉书皇后纪安思阎皇后》:“(阎)显忌大将军耿宝...乃风有司奏宝及其党与中常侍樊丰..更相阿党...贬宝为则亭侯遣就国自杀”;同书《耿弇列传》:“安帝崩阎太后以(耿)宝等阿附嬖幸共为不道策免宝及承皆贬爵为亭侯遣就国宝于道自杀国除”;“吉成侯”州辅——《后汉书宦者列传曹腾》:“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隶释吉成侯州辅碑》:“建和二年七月己巳...封辅为叶吉成侯”,《州辅碑》省称“亭”字;“都亭侯”霍谞——《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霍谞》:“及(梁)冀诛后桓帝嘉其(霍谞)忠节封邺都亭侯”;同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刘瑜》:“延熹中诛大将军梁冀帝召(尹)勲部分众职甚有方畧封宜阳(都)乡侯仆射霍谞尚书张敬欧阳参李伟虞放周永并封亭侯”;“都亭侯”鲜于辅——《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鲜于辅将其众归曹操操以辅为度辽将军封都亭侯”;《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公孙瓒》:“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而(鲜于)辅身诣太祖拜左度辽将军封亭侯”。2、利用东汉县、乡、亭侯间的等级次序,结合“进爵”、“降爵”这一类带有明显等级高低差异含义的词汇,从而判定是否为亭侯。如:“都亭侯”朱儁——见上“乡侯判定法2”“武始亭侯”张既——见上“乡侯判定法2”“延寿亭侯”文聘——见上“乡侯判定法2”“灵寿亭侯”曹真——见上“乡侯判定法2”D、乡亭侯判定法。若文献没有明载封为乡侯或亭侯,亦无法通过列侯等级的高低差异来进行判断,那么就只能大略判定为乡亭侯。其法如下:1、列侯侯名无同名汉县可相对应者,如:“黄李侯”刘廧——《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顺阳怀侯嘉》:“(建武)十三年封(刘嘉)为顺阳侯秋复封嘉子廧为黄李侯”。汉无黄李县,刘廧所封之“黄李”当为某县之乡亭;“安亭侯”马贤——《后汉书西羌传》:“(建光元年)玺书封(马)贤安亭侯食邑千户”。汉无安亭县,马贤所封之“安亭”当为某县之乡亭;“勃遒亭侯”刘便亲——《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阜陵质王延》:“阳嘉二年封(阜陵王)代兄便亲为勃遒亭侯”。汉无勃遒亭县,刘便亲所封之“勃遒亭”当为某县之乡亭;“粟邑侯”耿夔——《后汉书耿弇列传》:“(永元)三年(窦)宪复出河西以夔为大将军左校尉将精骑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单于廷于金徽山斩阏氏...乃封夔粟邑侯”。永元三年时无粟邑县(《续汉书郡国志》左冯翊粟邑县,本注“永元九年复”),耿夔所封“粟邑”其时并无同名汉县可相对应,当为乡亭侯。“汉寿亭侯”关羽——《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汉无汉寿亭县,关羽所封之“汉寿亭”当为某县之乡亭。2、食邑数百户者,如:“杨邑乡侯”冯鲂——《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冯鲂》:“(建武中元)二年帝崩使鲂持节起原陵更封杨邑乡侯食三百五十户”;“安国亭侯”袁汤——《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袁安》:“(袁汤)桓帝初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福亭侯”尹勤——《后汉书郭陈列传陈宠》:“(尹勤)后以定策立安帝封福亭侯五百户”;“东乡侯”籍建——《后汉书宦者列传孙程》:“(籍)建后封东乡侯三百户”;“都乡侯”段颎——《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段颎》:“封颎都乡侯邑五百户”3、与侯名同名之县并没有设置为侯国或已被他人所食者,如:“不其侯”伏湛——见上文“东汉乡亭侯的出现时间”;“平阳侯”曹宏——《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平阳懿侯曹参…以右丞相侯…建武二年侯宏嗣以本始子举兵佐军绍封侯旷嗣今见”;同书《萧何曹参传曹参》:“赐参爵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至哀帝时乃封参玄孙之孙本始为平阳侯二千户王莽时薨子宏嗣建武中先降河北封平阳侯至今八侯”,则曹宏于光武帝建武二年绍封“平阳侯”,而后至少传爵至和帝时代(《侯表》言“今见”)。按前汉的“平阳侯”曹参封于河东郡平阳县,曹宏绍封似亦应封于平阳县。然查《后汉书皇后纪》:“皇女奴(永平)三年封平阳公主适大鸿胪冯顺”;同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冯勤》:“(冯顺)尚平阳长公主终于大鸿胪建初八年以顺中子奋袭主爵为平阳侯”,是可确定平阳县自明帝永平三年至章帝建初八年间先用作了公主汤沐邑、后封予冯奋以为侯国。而永平三年至建初八年间,曹氏“平阳侯”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可推定曹氏所封之“平阳侯”并非是以平阳县为封,“平阳”当为某县乡亭之名;“溧阳侯”潘璋——《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潘璋》:“(潘)璋部下司马马忠禽(关)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嘉禾三年卒”,是知潘璋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左右封“溧阳侯”,而后在位直至吴大帝嘉禾三年。然查同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吕范》:“(孙)权破(关)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按传文中的“溧阳”、“怀安”、“宁国”皆当为县名(溧阳为汉旧县;怀安、宁国为东汉末新置之县),洞口之战又发生在嘉禾三年之前的黄武元年,既然溧阳县已可确定为吕范所食,那么潘璋所封之“溧阳侯”便不当封在溧阳县,“溧阳”当为某县乡亭之名。4、列侯封地系于县名之后者,如:“都乡侯”邓甫德——《后汉书邓寇列传邓禹》:“元初二年(邓)弘卒...即弘殡封子广德为西平侯...后以帝师之重分西平之都乡封广德弟甫德为都乡侯;“都乡侯”梁冀——《后汉书梁统列传》:“使光禄勋袁盱持节收(梁)冀大将军印绶徙封比景都乡侯”5、由县侯而降爵,则所降封之侯为乡亭侯,如:“都乡侯”具瑗——《后汉书宦者列传单超》:“封超新丰侯二万户璜武原侯(具)瑗东武阳侯各万五千户...(具)瑗诣狱谢上还东武(阳)侯印绶诏贬为都乡侯卒于家”6、乡亭侯因罪而更封,更封之侯仍为乡亭侯。如:“南乡侯”刘参——《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顺阳怀侯嘉》:“(建武)十三年封(刘嘉)为顺阳侯...十五年嘉卒子参嗣有罪削为南乡侯”。《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领南乡县,然观刘参初封为乡亭侯(嗣“顺阳侯”),有罪削封,则所封之侯仍当为乡亭侯,刘参所封之“南乡”与《续志》南乡县无涉。(“顺阳侯”刘嘉:《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领顺阳县,然该县本名博山,至明帝时方改名顺阳(《续汉书郡国志》顺阳县本注“故博山”,查《汉书地理志》南阳郡确有博山县,且颜师古注引应劭语云:“汉明帝改曰顺阳”),故建武十三年时不可能存在顺阳县。既无顺阳县,那么刘嘉该年所封之“顺阳”当为乡亭,《后汉书》作“顺阳侯”者,省称“乡”、“亭”字尔。)7、列侯无罪而更封,更封之侯为乡亭侯,则其原封之侯亦为乡亭侯。如:“建功侯”李通——《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李通》:“拜(李通)裨将军封建功侯...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通)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又击郡贼瞿恭江宫沈成等皆破残其众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李通更封“都亭侯”非但无罪而且有功,有功而更封为乡亭侯,则其原封之“建功侯”亦当为乡亭侯。以上即为目前总结出的判别东汉县、乡、亭侯的新方法。作者:底层史观参考资料:《后汉书》、《后汉纪》、《东观汉记》、《续汉书》、《三国志》、《水经注》、《献帝传》、《魏书》、《隶释》、《太平寰宇记》等众多文献。非专业爱好者一枚,如果对您有帮助是我的荣幸,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xs/1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