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地名里的秘密光明讲坛93讲

主讲人: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地名的其他含义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

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尽管我们对它们的具体内容还不了解。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秦、汉、魏、晋、宋等。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才有了汉中等地名。

地名的迁移也反映人口迁移或民族的迁移。比如汉高祖刘邦的祖籍是丰县(今江苏丰县),他父亲长期生活在丰县。刘邦做皇帝以后将父亲接到关中,尊他为太上皇。但太上皇却闷闷不乐,表示住在关中不开心,因为听不到乡音,看不到邻里斗鸡遛狗,吃不到路上卖的饼。于是刘邦下令将丰县居民全部迁至关中,为他们建一座新城,完全模仿复制丰县。据说复制非常成功,移民将从家乡带来的鸡狗放在城里,都能找到原来的窝。这座新城被命名为新丰,就这样,丰县的地名被搬到关中。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不止一个,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早期地名从北方搬到南方,从中原移到边疆。

还有很多地名本身就记录了一段历史,最典型的,是今山西、河南两个县的名称:闻喜和获嘉。闻喜本是西汉河东郡的曲沃县,汉武帝经过时获悉平定南越叛乱的喜讯,即改名闻喜。当汉武帝行经河内郡汲县新中乡时,又传来了发动叛乱的南越丞相吕嘉被俘获的消息,即下令在此新设一县,命名为获嘉。类似地名还有很多,每个地名都记录了一段历史。

还有很多纪念性质地名,从最早将黄帝陵所在地称作为黄陵,到近代全国各地很多以“中山”命名,比如中山路、中山大道、中山公园,广东香山县改为中山县,现在叫中山市。国民党政府为了表彰卫立煌,曾在安徽六安县金家寨设立煌县。

有一些地名反映一个阶段或一段时间的观念和价值趋向。比如民国年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设博爱县、民权县,台北市有忠孝路、信义路、仁爱路等,各地有不少地名以自由、民主、和平、幸福、解放、复兴、建设等命名。

有的地名是地理环境的反映,这类地名在研究历史地理时很有意义。有的是当初概念与今天不同,有的当初是对的,但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具有规律的,比如河南与河北划分是以黄河为界,但也可发现,河南省有一些地方跨到黄河北边,所以地名本身归类是一回事,但以后发生了变化,这变化恰恰为我们研究历史上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根据。

还有一些地名体现了近代殖民的历史。帝国主义侵入我国后,一些地名发生了变化,比如东北的一些地名,在俄国入侵之后被换成俄国地名,香港被英国占据后,很多英国地名就被搬到了香港。

总之,地名如果只是记录它所代表的空间范围,那么它是纯粹的地名。实际上,地名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称谓的变迁和含义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上面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称国。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北京”的演变

以北京为例,“北京”这个地名我们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北京这一块土地它的名称有过哪些变化;一是北京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经代表过哪些和多少不同的空间范围。

北京这个地方最早能找到的地名是燕和蓟,在周武王封燕以前,“燕”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了,又称为蓟。到秦汉时,出现了广阳郡,郡是县以上一级政区,在汉朝郡与国并行,所以一度被置为广阳国。附近两个与广阳郡关系密切的,一个是渔阳郡,一个涿郡。所以,也有用渔阳、涿郡来代表北京的说法。东汉以后又出现了幽州,燕国还曾被称为范阳郡、范阳国,燕国后来一度又出现燕郡,这些名称都是交替出现的。“燕”实际上最早是燕城,以后有燕国,有燕郡,涿郡更靠近原来的蓟县。到了金朝,北京这块地方被称为中都大兴府,后来又有了大兴县。元朝时被设为大都路,成了首都。

明朝地名变化最为复杂,但奠定了今天北京的基础。

从曾经的一个小诸侯国、居民点,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和重要军事基地,又成为另一个非汉族政权的都城,到现在成为国家首都。北京地名的演变反映出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部北京的开发史、政绩沿革史和社会变迁史。

各地曾出现的“北京”

“北京”作为地名,曾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过,北至今天的内蒙古,南至江苏都用过。为什么北京这个地名曾经用于全国各地?既然称之为北京,相应地肯定有南京等地。这说明在历史上,特别在分裂时期,政治中心往往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反映地名地理的坐标也在变化。坐标体系中,比如中心城市发生变化,那么,相对应中心位置,以及相应中心的地名也会发生变化。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使用“北京”两个字的是西晋时的江南人。当时,他们称洛阳为北京,这种叫法不是正式名称,正式名称叫作洛阳。在江南地区、特别在原吴国,洛阳被称作北京,既含有因为京城在北方,还包含着是北方政权的“京”的意思。

真正把“北京”当作政治中心的做法,源于十六国的赫连勃勃称统万城(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为北京。他在实力扩张到关中,占领长安后,在长安设南台,即在南方的政府机构,把统万城称之为北京,是正式的都城。

永乐年间,北平府改顺天府,这时北京的概念才和今天的北京城联系起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北京,都是因为出现过或同时存在南京的缘故。明朝迁都后的正式名称叫京师,但因为两京并建,只能用南北加以区分。

从一个地名——北京的变迁,理解北京这两个字代表不同的地名,不同地理坐标。说明地名除了本身所应有的代表的空间范围概念以外,在不同的时间范畴里,有复杂、更为深刻的含义,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更换地名的乱象

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中断了历史的延续。一些地名,特别是县名和县治所在,从秦汉时期沿用到现在,多年来不仅名字没有改,地点也未曾发生变化。但是,其中的一些地名被莫名其妙地改掉,从此就消失了,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一些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地名也消失了。

近年,一些地方又盲目恢复古地名,却往往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从更改、消失再到恢复的过程,总是会产生许多麻烦。比如,沔阳是从南朝就存在的地名,迁都后设置过郡、县、州、府、镇,但到年,沔阳县被撤销,建仙桃市。而仙桃此前只是县治所在镇的名称。荆州市一度改成荆沙市,后来又恢复。襄阳与樊城改称襄樊市,现在又恢复成襄阳了。一些地名本来是历史上非常重要,或者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有关,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与此同时,任意恢复古名的情况也有很多,也由此产生了很多后遗症。

更改地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历史的危险。后人也不知道你到底指的是哪里,现在很多争夺历史名人故里的现象很可笑。

目前的行政区划名称也相当混乱。中国历史上曾经用过的行政区划通名很多,为什么现在不能做到用统一的名称代表一种区划?例如,市既可以代表省级的直辖市,也可以指地级市,还有县级市。我们为什么不能下决心统一规划行政区划通名?

用景点名称取代政区名称是造成地名概念混乱的又一做法。最典型就是把徽州改为黄山。如今,外地人如果说去黄山,本地人就会询问你,是要到黄山山下去,还是去老屯溪。同样的,都江堰、井冈山等变成了政区名,很容易与真正的景点混淆。

我经常问学生,你是哪里人?他们往往只告诉我是某市人,只讲到“地级市”一级。我问是哪个县(区),他们才告诉我。为什么不说全?他回答怕你不知道。介绍籍贯的传统做法是到县一级,如果不这样做,长此以往,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将会越来越贫乏,地理知识不仅需要在课堂上的学习,它的传播和巩固还需要日常真正的使用。

根据刘茜编辑的年9月24日“光明讲坛”整理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用多少钱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xs/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