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仙山鄉的地名文化

泗安鎮的地名文化(三)

原仙山乡,《长兴地名志》记载:“因公社辖区内有著名的仙山,故名仙山公社。仙山,原名四安山,亦称小华山。据清《长兴县志》:‘四安山在县西南八十里,高一百丈,周十里,以其四方平广,故名。或称南方山,遥望如卓笔,又名尖山’”“仙山在泗安镇,云尖山,山形端秀峻拔而无破碎形。清顺治十三年(),僧孤标重建地臧宝殿于巅,更名仙山。”仙山乡古属方山乡,清代属方山区,民国时期曾设广安乡,年1月并入泗安镇。以国家级的湿地公园——仙山湖湿地公园最为知名,系国家4A级景区。(注:《长兴地名志》记载“小华山”原文如此,当是“小九华山”之误)。

(十三)上泗安村

年以地处古集镇上泗安街而更原名,此前于年命名为新联村。今上泗安村辖杨家村、金竹潭、上泗安计3个自然村,清代时分属方山区第四图、第十图和第十一图。上泗安村的太平高桥、广安桥、寿星桥和古码头被评为县级文保单位,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年1月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杨家村自然村:清代属方山区西南乡第十一图第三十庄,旧以主姓杨姓命名。隋唐之际道教盛行,泗安鎮作為隋朝古镇,曾较完整地体现了这一历史,其中上泗安一带尤其典型。旧时在上泗安街,有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但演变至后来已是佛道合一,清末民初到仙山显圣寺进香,必须从头天门开始经三天门上山才显虔诚。头天门庙系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建,旧时供奉“东岳帝”即“泰山玄武真君”,今改奉观音菩萨。

金竹潭自然村:《长兴地名志》记载“旁有一深潭,潭边金竹成林,故名”。清代属方山区西南乡第四图第十一庄,辖金家村、獭髓桥两村,其中金家是泗安镇旧时最大的富绅。该村南临泗安塘,至今古“稻业埠头”保存完好,是泗安镇作为江南著名米市的实证。民国时,县衙曾设粮库于泗安溪北岸的金家大屋。

上泗安自然村,与上泗安街同名,因泗安街向西发展成三段街区,该街道地处泗安塘上游命名为上泗安村。清代原名“獭髓桥”村,以横跨泗安溪的古桥命名,属方山区西南乡第十图,包括二十七庄、二十八庄和二十九庄,可见规模之大。现村中的广安桥(俗称“塌水桥”)为长兴最知名的古桥之一,长兴谚语称“高,高不过天平桥,低,低不过塌水桥”,因为大水来时此桥几与泗安溪持平,所以原“獭髓桥”同音改叫成了“塌水桥”。相传此桥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同治六年()重建时,由于泗安溪作为古代重要航道始于“塌水桥”,广德等地的粮食、山货必须走水路,因此题额“广安桥”。

(十四)仙山村 

 属丘陵地貌,因位处仙山南坡而命名,年由原仙山、新建两村合并而成。新建村之得名,是因年修建泗安水库时,从库区迁出的原金星大队和仙山大队部分生产队村民合建新村而成。泗安水库达公顷,是浙江省第二大湿地湖泊,因风景优美,今冠以“仙山湖”美名。今仙山村辖陈家弄、夹里头、石荡村、老湾、枫树岗、七里棚、八里棚、三塘冲、庙西沟、山下村、大环桥、五金、曹村,计13个自然村。

仙山:高米,又名尖山,古时曾名四安山、南方山。山上有显圣寺,于清康熙年间由僧孤标重建,为清代长兴香火最旺盛的古寺,从泗安镇到显圣寺曾铺有“十里荷花石板”古道,进香者络绎不绝。年11月下旬,日军第18师团途经时将古寺纵火焚毁。显圣寺是供奉地臧菩萨的道场,又称“小九华”,相传系唐代开元年间由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首先在此建庙。近年来宗教文化得到弘扬,显圣寺复建成为本县四大丛林之一。仙山脚下有旧石器遗址,证明自古就有人居住。枫树岗自然村:在仙山下的山岗上,别名丝瓜岭,抗战前遍植枫树,故名。原仙山乡政府所在地,今行政村所在地。清代属方山区第九图二十五庄。陈家弄自然村:村民姓陈为主(疑为明代监察御史陈霖后裔),又因旧时发达成街市,故名。清代属方山区第九图二十五庄,民国时期曾系“广安乡”治所,故名。该村旧时刘氏更为富庶,曾建五进大宅,后转为陈氏所有,今存两进旧宅墙门,砖雕十分精美。该村还较好地保存了祠山神祭祀的非遗传统,每逢二月初八祠山神生日,村民必聚会纪念。

大环桥自然村:道光年间曾建有两座大小石拱桥,为杭州——余杭——独松关(安吉)——泗安——广德——南京之间的唐宋古道必经之地,从大环桥分叉两条道路通往广德(见下文“半边塘自然村”附图)。上世纪五十年代修泗安水库时,大闸建于大环桥村,古桥被拆除,小环桥则淹没于库区中,逢大旱之年还会浮现于世。大环桥村存有一座古道观——灵官殿,门口一棵两人合抱的水花树作陪,又是仙山道教信仰的见证。此道观处于旧宣杭国道的左侧,抗战时期居然未被焚毁,堪称奇迹。

 山下自然村:原名沙窝村,是长兴本地人的叫法。村民主姓陈,以河南裔为多,困村位处仙山脚下改为读音相近的“山下”。沙窝村旧有三天门庙,是旧时上泗安街的尽头,抗战初期,县长於树峦曾将流亡县政府迁于此地临时办公,长兴中学的前身“战时补习中学”在校长潘凤韶的带领下于年辗转到此地办学。但如今已是人烟凋敝。

庙西沟自然村,旧时建有供奉祠山大帝的大庙,解放后辟为仙山乡小学,如今只在原址复建了一座小土地庙,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为古时石像遗存)供在当中,却让汉光武帝和祠山大帝分列左右两侧,不知是否古时也是如此设置?庙西沟旧时称“官塘庙”,因庙处于官塘之侧而得名。相传官塘系祠山大帝——张渤所修的古运河,张渤原为汉朝的故鄣尉,计划修建郡内沟通泗安与广德的水路要道,最后未完工即累死于广德,但泗安百姓千百年来还是受益于境内的这条官塘,隋朝修泗安城的南护城河就是利用了这条官塘(下图)。夹里头自然村:村夹在官塘与尖山中间,成犁头状,得名“夹犁头”,清代属方山区第九图二十六庄。后讹成夹里头,或夹里。

五金自然村:五金村位于泗安水库大坝之下,原名“下井”,因土音相近,读成五金。石荡自然村:原名石塘里,别名四里棚。另有七里棚、八里棚自然村。系移民于清末移居时搭建茅草棚而居,以距泗安镇的路途来加以命名。

曹村自然村:原为曹姓初创而得名,明末时又为当地望族孙氏聚居地,系北宋名臣孙觉的后代。寿星桥保留了一块明末建桥石碑,上书“大明隆庆二年曹村孙银、孙铜、孙铅、孙铁仝建”,而“金”字辈叔伯兄弟于其时就分作二十一房。孙氏家族明清时出进士3名、举人6名,在外为官者更多。随着家族的壮大,逐渐迁往泗安各处,目前为可考的泗安本地最早的著姓之一。 

 (十五)长丰村

年,由原石头冲、长明、建丰三村合并,辖区取旧村长明、建丰各一字而定名。原石头冲解放前后属民治乡;长明因村辖上、下长明而得名;建丰系合作化时期寓意“建公社可丰收”而命名。今长丰村辖19个自然村:西山冲、乌小冲、桃园、石头冲、十八店、油坊、新庄、新塘、半边塘、温州棚、前村、鞋村、杨步湾、太阳冲、骆马店、许家湾、丁大冲、下长明、上长明。

鞋村:原名衔村,又名长岗岭,曾为泗安水库上游村民赶集的市集,村民以孙姓为多。解放前,泗安望族孙氏在此建有孙家祠堂,并印有《孙氏家谱》,所幸泗安中学的孙侠老师保存了一部家谱孤本。当地原本还有一土著大姓“奚氏”,有“孙家的天下、奚家的资产”之说,相传被刘伯温破了风水,如今奚氏已经凋零。温州棚自然村:多为温州平阳籍移民后代,清末光绪年间曾有一温州籍妇女在泗安到广德的官道旁架棚设摊卖草鞋而得名。附近多有以“棚”命名的村庄,可见移民来此耕种番薯初期只能搭棚居住,较为辛苦。

半边塘自然村:原名“城头上”,另沿古驿道的下方古有“城头”村(见附图:年清光绪年间地图)。据清末泗安巡检朱镇考察,系秦代所设故鄣郡和故鄣县治所。故鄣郡是秦代三十六郡之一,管辖范围包括今浙西、皖南、江苏南京地区一带,相当于省级建制;故鄣县管辖今广德和安吉全境,长兴西南以及朗溪县一部,隋朝开皇九年(公元年)撤故鄣县,城池遂废。朱镇所考“故城”已淹没于泗安水库之中(见下图)。

十八店自然村:村东距泗安镇十八里,一说清乾隆年间有“王百万”开驿店,二说在古驿道旁曾开有十八家店面,村因驿店得名。清代时,属方山区第六图第十五庄。骆马店自然村:在泗安到广德的古官道上曾设驿站,古时经停骡马,故名,当为“骡马店”的别音。附近一带包括安徽广德地域流行吃狗肉,相传与当地流传的祠山神信仰有关,传说张渤开挖运河时化身为一头野猪,用尖硬的长嘴撬石拱泥,且好吃狗肉,因此百姓供奉祠山神忌用猪头猪肉而替之以狗肉,长此以往,红烧狗肉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肴。上、下长明自然村:当地古有观音庙,香火旺盛,庙内长明灯昼夜通明,庙前溪涧的上、下二村均以庙得名,称上长明、下长明。清代时,属方山区第六图第十六庄。

石头冲自然村:因古代有武官安葬,墓前有石人石马,又处于丘陵的山冲里,故名。但如今消失无痕。唐宋驿道于民国二十三年()改建为宣杭国道,在浙皖交界处坚有一界碑,年11月下旬刘湘的川军出川抗战,甫抵泗安,就遭遇从金山卫登陆直上芜湖的日军第十军第十八师团,饶国华率部在界牌激烈抵抗,如今依然竖立的界碑就是最好的见证。油坊自然村:旧时建有榨菜油的作坊而得名。该村处于界牌的下方,恰巧正系由泗安盆地转为广德丘陵的入口处,故饶国华部曾于此殊死抵抗,甚至于士兵捆绑手榴弹在身上滾到坦克之下阻止日寇进攻,遗有成百上千的遗体在此村,我们实不应该遗忘这段历史。泗安作为军事要地,实是从半边塘开始由泗安盆地转入广德丘陵地带,故向为兵军必争之地,除了抗战时的战事以外,两宋之际的金兀术南征、元初的阿刺罕攻临安、明初耿炳文攻长兴、太平天国李秀成大战清军,解放军渡江南下,皆在此大战。

(十六)五丰村

 年,五丰、祠山两村合并,辖区以两地合作化时合建的高级社“五丰”命名。今辖东塘、杨家湾、前塘、八角、干山坝、红星、南岗、祠山、介牌、黄大、草塔、花门楼、方家湾,计13个自然村。五丰村属丘陵土岗地貌,土地开阔,临近安徽广德和地处安吉县的南湖林场,附近有大片的茶园。

祠山村:原名“安头”村,清代属方山区西南乡第八图第二十庄,后因建有祠山庙而更名。祠山庙为纪念治水英雄——张渤而建,相传他因修建故鄣境内由泗安通往广德的运河而死,民间感念其恩尊奉其为“水神”。他得到了历代皇帝的封赐,如唐代封赏其为水部朗外中,宋宁宗于嘉泰元年敕封其为“祠山大帝”,明初朱元璋又两次敕封,全称为“祠山正佑圣烈昭德昌福祠崇仁真君”,民间称其为祠山菩萨或祠山大帝或“张王”,可惜已经湮没于苗木丛中。     

  花门楼自然村:上泗安第一大户金家曾于此建房,门楼上因雕有各式花纹而得名。附近有一座船山,当地相传秦始皇南巡故鄣郡时,所乘坐的大船翻覆而成山。

  介牌自然村:地处浙、皖交界处,曾竖有界碑,旧称小界牌村(注:简写成“介牌”实有些莫名其妙)。

草塔自然村:相传清乾隆年间曾有木塔,后塔顶塌陷,村人覆以稻草,得名草塔。清时名“草塔里”,属方山区第六图第十七庄。南岗自然村:村以位处溪南山岗之上而得名。因后来村民为温州籍移民,又名“温州南岗”。

红星自然村:曾名“湖北南岗”,因村民多为清末迁来的湖北籍移民而得名。为区分“温州南岗”,“文革”时更名。泗安地区的湖北移民后裔,基本被当地河南裔村民同化,不再讲湖北方言。

八角自然村:相传村古有当铺,建有一口八角形水井,村由井名。

(十七)庆丰村

年由原枣树湾、十里头、?水冲三村合并而来,以三村合办高级社时曾称"庆丰"而再次命名。村属丘陵地形,今辖13个自然村:?水冲、十里头、大门楼、枣树湾、交界边、黄泥地、民主、猴村、上冲、花冲、罗家湾、长塘、上宅,合13个自然村,有户,人,村委会驻枣树湾自然村58号。现今改建为两个新村安置点。

?水冲自然村:原名“待子冲”,清时属方山区第八图第二十三庄。但被读成“断子冲”,系古时佃户仇恨当地的一财主而起名。

猴村自然村:清县志记载为“寒村”,别名“韩村”,属方山区第八图第二十一庄。年改名猴村。十里头自然村:旧名下村岗,后以距泗安镇十里,更名十里头。

枣树湾自然村:相传当地古有一棵弯弯的大枣树生于三岔路口,过往行人常纳凉歇脚树下,后大树下聚落成村,村以枣树得名。

(十八)新丰村

年,原茅塔、长安两村合并,辖区以合作化时合建的高级社“新丰”命名。原长安村以位处长兴、安吉交界处而命名;茅塔以辖区的自然村得名。今新丰村辖10个自然村:阴村、松树坝、六墩、李家冲、粉坊、李家边、娘娘庙、茅塔、凉亭、西村。

茅塔自然村:该村原有古庙和庙塔,塔顶覆盖着茅草,得名“茅塔里”,清代属方山区第九图二十五庄。村民以移居这里的温州籍移民为主,清咸丰战乱以后土地众多,移居此地较早的温州人辛勤耕耘,曾经富甲一方,但日军侵略时的一把大火,把所有的房屋全部烧毁于一旦。

 阴村自然村:旧因距离泗安七华里称作“七里亭”,又因与白莲村的七里亭重名,且殷姓村民居多,故名“殷村”,清代还曾分作上、下殷村,同属方山区第九图二十五庄,由此可见当时殷姓人丁兴旺。但如今村民主姓刘,显然是因为村居广德经安吉到杭州的大道旁,受到“太平天国”时期战乱的冲击。

娘娘庙自然村:以村中曾有祭祀“李娘娘”的庙而得名。“李娘娘”为祠山菩萨的夫人,因祠山敕封为帝,其夫人也得赏“娘娘”。相传张渤因化身为野猪拱泥开挖运河,交待夫人送饭时必以锣声为号,结果李夫人有一次却忘记此事,见到了张渤的真身,受到了惊吓。宋代崇奉祠山神,在此修建了娘娘庙;但抗战时,娘娘庙成为重灾之地,仅年11月28日就被杀11人,现在只有残存的残石旧础方能见证这一宋代古迹的盛况。

粉坊自然村:民国时期,村中办有磨粉作坊而得名。

六墩自然村:清朝旧名“前后小三墩村”,现以紧邻小山丘六包山得名,是个小村庄。六包山仅高89.5米,山顶曾有六只土墩,疑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墩,现垦植为白茶茶园。李家冲自然村:在南华山西麓的山冲里,旧时以李姓居多,故名,但后以河南移民张姓居多。如今南华山丘陵地带已经平整为工业园区,村民多集中到新村居住。

(最后,感谢仙山村村主任刘家俊的一路陪同。另外还要说句可能不恰当的话,长丰、五丰、庆丰、新丰原本是上世纪50年代农村大办合作社时期的政治地名,缺少文化底蕴,且容易混淆,个人觉得应以辖区内传统称呼或内涵丰富的地名为好,建议分别命名为鞋村、祠山、庆丰和茅塔为佳,仅留寓意庆祝丰收之“庆丰”一名反映合作社时代特征足矣。)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复方川芎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hj/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