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旅行的概念快速变化,出行已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
深入身边城市成为一个新的选择。
10-11月是如今上海最美的季节,除却人流密布的传统网红景点,其实还有很多隐藏在路边的景色与西装客们相得益彰。
恰好我和大家熟知的圈友Eric(俗称“我好了”先生^_^b)都拿到了新衣服,便相约一起散步聊天,度过属于西装客的悠闲周末。
城中之城衡复风貌区
这块区域我们现在叫衡复(衡山路复兴西路)风貌区,19世纪末本是上海县农耕地带,随着外侨流入,不断购买土地,慢慢发展成十数国建筑林立,华洋杂处的“城中之城”。
虽然直接与武康路传统网红区叠加,却从来不是人流密集的去处,临街大量历史建筑也带着几分生人勿近的矜骄,让匆匆过客难明其中三昧。
修道院公寓衡复风貌馆(修道院公寓)
我和Eric碰头的地方是复兴西路永福路交界口衡复风貌馆,这栋西班牙风情建筑,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新丰洋行股东Fritz夫妇在上海的寓所。
为了方便代入这段小小旅程,建议大家不妨想象一下:
首先你就不是你了,你可能是-40年代,上海一位文艺界人士,一个伪政府官员,或某个白俄芭蕾舞演员的情人。
你来到白赛仲路(现复兴西路)的修道院公寓,公寓的主人是使人尊敬的Fritz夫妇,二人不但富有,Fritz夫人还是知名报章的文艺副主编和万国艺术剧院的主要发起人,她的文化沙龙在上海名噪一时,居住在一条街之外的宋庆龄女士也是这里常客。
1F展览区
如今公寓一楼是风貌馆展览区,初步介绍了整个风貌区的历史名胜。2F是休闲空间和家居店的混合区域。
2F休闲空间
Eric同学一身很浅的麦色外套,扣领衬衫+连腰牛仔裤
我当天的GunClub外套
GunClub在经典格纹上衣当中比较好用,配精纺在城市,配牛仔裤到郊外都比较生活化
你来到Fritz夫人这里当然是为了搜集一些有用的情报,觥筹交错,宾主尽欢之后,你施施然离开,想着怎么不动声色地将消息传递出去。在风貌馆搜集了一下“名胜路线”之后,我们的散步就从紧邻的复兴西路开始复兴西路原名白赛仲路,纪念在一战中阵亡的平凡士兵GustaveBoissezon,而如今横贯领馆区的乌鲁木齐南路(旧名RouteDufour)纪念的是同样在一战期间罹难的法国人LouisDufour。这几条街都是我们今天打算走一走的,就简单介绍一下,附近数条主要道路的命名都在年前后,纪念的虽非名人,却都是曾长期旅居上海的外国居民,命名一举也算是第二故乡对他们的怀念吧,也可想见当年外侨自治的程度。柯灵旧居复兴西路上的柯灵故居昔日/如今从公寓出来你信步前行,决定拜访百米之外的柯灵先生,这位交游广泛的文艺界人士不但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社会关系也非同一般。更何况你对这栋西班牙公寓建筑情有独钟,它的颜色、城堡式的格局和装饰都让你想起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风光。柯灵旧居,从一楼通往二楼的小楼梯充满了时代气息
你没有从正门走,而是熟门熟路经过一道仅容一人上下的旋转楼梯,直上2楼的生活区。这是平时帮佣或者厨子进出的通道,一般正好通向厨房。馆内有许多柯灵与左翼人士交往的旧影,略见彼时衣冠情境柯灵先生曾几次被日本宪兵带走,又死里逃生。你知道张爱玲女士曾从中斡旋搭救,不过你决定三缄其口,反正他往后自会知道。(因为胡兰成把这事儿写在了回忆录里……)由于楼内至今还有普通住户,开放展览面积并不大简单参观后,于柯灵旧居外留影一旁宋基会边不起眼的小巷到底就是创作了三毛等经典形象的漫画家张乐平旧居,与柯灵旧居颇为相似,有兴趣的朋友可单独探索一下你得到柯灵先生几句指点之后,转到与复兴西路平行的五原路,沿途会经过如今的宋庆龄基金会和漫画家张乐平旧居。国际礼拜堂梧桐院接着走下去,就是如今被五原路和复兴西路“夹持”的乌鲁木齐中路,沿途网红咖啡、甜点与周边居民的餐饮、小菜场杂处一街,熙熙攘攘。如果自己过来,行至中途正好可以在这里补充能量或拿上一杯外带咖啡,街上的正餐,西式简餐、涮肉或日料都值得一试。彼时这里也是民居与店铺林立,白俄的廉价西餐和法国进口商品在这里鳞次栉比。也许你还能听到话剧台词的练习声,弹奏钢琴或小提琴的乐声,当时这一切都只在一两个阳台之外的小阁楼里。换上套装的Eric和我下半程Eric换了炭灰色粉笔条3件套,衬衫和领带的搭配很有他自己的想法
几步下去,经过聂耳音乐广场、法领馆、美领馆,到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就可以在街角看到占地巨大的国际礼拜堂。国际礼拜堂全景沿路走来你不由感叹这个光怪陆离的社区,政商名人、各国商贩、文艺界人士、官员、特务、日本宪兵,在这条街上你来我往,在那条街上腥风血雨,几步之外又必须秋毫无犯,夹在这一切之中,你又将被裹挟向何处呢?眼前的国际礼拜堂建于年,主体样式为仿哥特式教堂建筑,红砖结构,内部可容纳千人同时礼拜,是徐汇区各基督教派联合礼拜的主要场所。原本每周三晚有青年集会,我常随基督教的朋友一起过去参观唱诗,之后去旁边东平路GreenSafe聚餐,疫情之前的美好回忆你见礼拜的人潮还未退去,穿过礼拜堂朝建筑后部管理人员的宿舍走去。梧桐院现在原为国际礼拜堂宿舍的美丽建筑被称为“梧桐院”,是附近天平街道的活动中心,人不多的时候,也开放给一般游人休息参观,算是一个只有附近居民才知道的“秘密场所”。2位民国情咨人员我和Eric身着格纹/条纹三件套于乌鲁木齐南路位于乌鲁木齐南路号的衡复艺术中心沿着乌鲁木齐路而下,你终于来到此行终点。一栋西班牙与英式乡村风格兼具的大楼矗立在你面前。在当时的地图上,这栋建筑被标注为AmericanMasonTemple,习惯上根据音译将这栋建筑称为“美生总会”。美生总会内景其全称为:AmericanMasonicTempleAssociation,也有叫“规矩会”或者“拜经堂”的,不过它更为人知的称呼是“共济会”。没错,这里就是“美国共济会协会”,根据相关考证,这里应该是美国共济会成员俱乐部。主席M.C.Jensen,工部局工务处主管,副主席C.E.Horsman,新茂洋行(SimmonsCo.)老板,都是一时头面人物。你不由得要整整衣衫,根据接头人的指示从建筑左侧的小道向内,走向一座附属于美生总会的英式乡村花园小楼。乌鲁木齐南路号2号楼三层别墅+花园这是一栋三层英式乡村别墅,带有市内不常见的巨大院落。和Eric在院中散步你在庭院中散步,在花园小凉台上驻足欣赏脚下细密的马赛克装饰。一路走来,方寸之间,国外富商、名人政要、文艺大佬、左派艺术家、演员、音乐家,每个人似乎都兴之所至做着自己的事情,冒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却乐天般地燃烧着一股赤心热血,终将连成一段不为外人道的传奇吧。炭灰色亲王格LGB三件套是为了这次散步特意选的
亲王格是s前后,随威尔士亲王(之后的温莎公爵)的使用开始流行起来的图案。而这段时期也正是上海、纽约等一众新兴城市发展的黄金阶段;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让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有了决定性成长,人类开始相信自己有追求一个崭新世界的力量和可能。面料选用英国H.Lesser的LGB,LGB只是一种优中选优的羊毛纤维标准,虽然诞生在70年代,但依然具有当时人们的那种精神: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好不好,反正往前走就对了,去看新的可能性就对了。这种触摸边界的意志也同样是30年代最吸引人的地方。天光渐弱,对你来说平凡的一天将要过去,而上海的故事怎么能缺少衣香鬓影?那天临走的时候,偶遇一位正在拍照的民国风小姐姐,就上去求了一个合影。也算为这一次小小的散步划下一个句号啦。城市演绎着时代的传奇,其实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再有机会,向“你”介绍梧桐深处的故事。*纯粹为叙述行程方便,故事中涉及历史人物所处时期略有附会之处,请勿当真。Suitsby:TheFi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