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准线上那些站点的名称由来,你知道多少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为了进一步提升准能铁路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拓宽公司内外文化传播渠道,拉近周边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与准能铁路发展之间的距离,《大准之声》将陆续对准能铁路沿线各站点的站名由来及周边文化、历史渊源进行宣传报道。希望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小故事、小知识吸引广大职工群众和更多读者,不断提升广大干部员工的文化素养、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

1

丹洲营站区

名称由来

丹洲营车站于年8月8日开站,是大准线上至关重要的中间车站(属于四等站),站内设有正线、到发线、调车线、货物线等各类线路18股,包括车务、机务、工务、供电、车辆、信号、通信、物业环保及生活服务等专业,主要负责行车组织、路网维护、以及与呼铁局丰镇站、丰镇电厂、京隆电厂、新丰电厂进行取送车等工作,因其位于内蒙古丰镇市巨宝庄镇丹洲营村,故命名为“丹洲营车站”。年5月7日,成立“丹洲营站区”。年9月16日,大准铁路公司非煤运输取得全新突破,丹洲营站区成功组织钢坯运输业务。

历史渊源及

周边文化

丹洲营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巨宝庄镇,巨宝庄镇位于丰镇市区西北,辖巨宝庄、丹洲营、马厂梁、西十八台、东十八台等11个行政村,“丹洲营”因何得名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作为古代北部边陲之地的丰镇,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每到改朝换代或者是外族入侵时,这里就成为争战双方的必争之地。然而,一旦战争结束,大多弃而不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始设郡县,虽有归属,但也因地域偏远,鞭长莫及,汉唐以后,历经北魏,辽、金、元、明,多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

从15世纪中叶以后,丰镇大部分被蒙古族占据,成为蒙古民族游牧之地。清康熙十四年(年),蒙古察哈尔部迁驻宣化大同边外,分左右两翼,共八旗。丰镇北部为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和正红旗游牧地,南部为清政府太仆寺牧场。一直到了清朝雍正初年始建城垣,雍正十三年(年),清政府在天镇县新平路长城外高庙子(今兴和境内)设立丰川卫,在大同县得胜路长城外衙门口(今丰镇境内)设立镇宁所,这才有明确归辖。清乾隆十五年(年),裁去卫所、改设厅治,厅的名称取“丰川卫”的“丰”字和“镇宁所”的“镇”字,即为丰镇厅,驻地在衙门口(村),即现在的城关镇,“丰镇”因此正式得名。民国元年改为丰镇县,年11月撤县设市。

在丰镇市城东一里处有一座山,名曰“薛刚山”,原名“元石山”。据传是唐朝大将薛刚出关征西时在丰镇驻扎屯兵之地。至今还流传着薛刚一箭定阴山、饮马河畔收番邦的传说。据《丰镇县志》记载,五代周德威曾屯兵于此,传说唐朝薛刚曾避难于此,但均无史料为证。古代往西北出塞的一些迁客骚人,来此见薛刚山雄伟壮观,争相作诗赋词,吟咏不绝。清人王士祯有诗:“峰头古寨旧遗痕,唐将名声今尚存。马道半留驰射迹,阵云无复战兵屯。英雄堪壮山河色,姓宇空传父老言。岭外夕阳回照处,寒流日夜听潺湲。”其实,薛刚反唐的故事仅是民间传说,薛刚山因此而得名,当地人反而不知道元石山的真名了。秀丽奇特,登巅俯瞰,左侧飞来峰上是“金龙大王庙”,远远望去风翼双阙,碧树银召,近看庙宇雕粱画栋,流金溢彩。后人在庙前植树造林,绿树掩映,使大王庙古刹愈增风采。

金龙大王庙脚下,有一股涓涓清泉,旧名日:“灵泉”,被誉为丰川第一泉。泉口处深不见底,水流清冽,旧时每逢大旱,附近农民便来祈雨。据说:“将瓶投入水中,有神物倾瓶,瓶亦水满,则必有雨下,每求必灵”。所以,在辽代,于飞来峰下建此“金龙大王庙”。薛刚山前,新城河对面是山寺,依北山之麓,九十九阶的盘山石径,古庙宇盘踞其间。相传这里曾有“山寺朝霞”的美景,“每当月落天晓,霞光满天,楼阁树石俱成赤色”。薛刚山的后面,是隔河相望的二龙山,二龙山形似游龙,绵亘数里,重峦叠嶂,与薛刚山形成迭宕之势,更见其雄伟壮观。薛刚山下,田畴交错,翠绿如茵,新城河水,在重岩复蚰之中幽然而出,蜿蜒曲折若玉带飘摇,实为古镇胜景。而今,薛刚山上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眺望亭等建筑。闲暇时节,登山远眺,远山绵延,俯首近观,一水带城,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别有一番风景。

另外,丰镇月饼的历史至今已有数百年。百年前晋商走西口,除经商贸易之外,还把山西的面食和烘焙技术带到丰镇,制作出了“丰镇月饼”。丰镇月饼最早被称为“胡饼”,在明代,月饼就已承载了团圆之意。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便是欢合圆满的象征。清末民国之际,历经悲欢离合的走西口人,在制法古朴的丰镇月饼上找到了思念的寄托。年8月份建成丰镇月饼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月饼为主题的博物馆,丰镇月饼博物馆记录着丰镇月饼的悠久历史,体现并记载着丰镇二百多年历史的月饼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丰镇月饼”走出全区、走向全国缔造了一张精美的“丰镇名片”。

2

樊家圐圙车站

名称由来

樊家圐圙车站于年11月24日开站,包括车务、工务专业,是大准线上的一个中间车站(属于五等站),站内设有正线、到发线2条线路,主要负责列车接发、会让等工作,因其紧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天成乡樊家圐圙村,故命名为“樊家圐圙车站”。

历史渊源及

周边文化

樊家圐圙村属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管辖,边上有十五号村,冀家圐圙村,向阳村,土城村,此地气候温和,历史悠久,地处要塞。据考证,陕北方言中便有“圐圙(kūlüè)”一词。比如:“大家围成个圐圙。”那么“圐圙”究竟是什么意思?圐圙者,圈也。陕北俗语有“圐圙大套”,“圐圙?系”,“圐圙亲”等等。陕北酒曲中有:“肚子上画了个圆圐圙,五经魁首圆又圆。”俗话说,大大画个圐圙,命交给老天。这里的“圐圙”都是“圈(quān)”的意思。

“圐圙”也作地名使用,比如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老君殿镇有“圐圙山”,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马合镇有“麻生圐圙”,还有我们此处讲到的“樊家圐圙”。“圐圙”也可以作动词用,比如,他把我圐圙住了,意即把我套住了。此处“圐圙”和“环”近似,所以陕北方言中有圐圙打的个环,还是个环(还),意即还是老样子。不少“辞书”认为圐圙是蒙古语。现代汉语词典云:蒙语指围起来的草场,现多用于村镇名称。也译为“库伦”。也有研究陕北方言的学者说,圐圙是蒙语,陕北人地近内蒙,故借鉴学习了蒙语。王克明的《听见古代》就认为“‘圐圙’本为蒙语。古代蒙古语中,圐圙就是圈子,又译作“古列延”。”其字型由“口”框住的“四方八面”可形象的表示其意为“城圈”即“围起来的草场”,通俗的说指“网围栏”。

也有一种考证,“圐圙”不是蒙语,而是汉语,是我国北方地道的方言,北方有不少地名均用此词语,山西省山阴县有一个乡叫薛圐圙乡、应县有个大圐圙村,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有个圐圙村、兴县有个圐圙头,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有个圐圙村,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也有个圐圙,山西省祁县也有一个村子叫南圐圙村,河北省张北县有个大圐圙,内蒙丰镇市有个马家圐圙乡,还有我们这里说到的樊家圐圙村。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圐圙”是古人说的“切脚语”(《辞源》:“切脚,也叫切脚语,即运用切音的原理,用反切上下字代替本字,如以‘勃笼’代‘篷’,以‘即零’代‘精’)。宋代洪迈在《容斋三笔》卷16中《切脚语》条中说: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见之于书史中,如以蓬(篷)为勃笼,盘为勃兰,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顶为滴零,角为圪落,蒲为勃芦,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旁为步廊,茨为棘藜,圈为屈孪,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

圈为屈孪,即“圐圙”。元曲《荐福碑》中有:“俺那相公认得你,着我与你十两枣穰金,在我这腿曲裢子里打着,你自取去。”曲裢,即“圐圙”。还有,睢景臣套曲《高祖还乡·哨遍》:“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胡阑,即环,曲连,即“圐圙”,也就是“圈”。

其实,陕北方言有不少古语,“圐圙”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古代的“分音词”(即把单音节词一个字分割为两个字,如棒:卜浪、蹦:卜楞、孔:窟窿等等)。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乔全生、余跃龙两位教授认为“圐圙”并非借自蒙语,而是蒙语借用了汉语。至于“樊家”二字,可能是因为当时当地“樊”姓者居多,所以得名,具体情况已无法考证。

年1月,随着一间房、二道河、三界、四道沟、五台山、六个鸡、七里坪、八达岭、九龙岗、十堰、个旧、十渡、百朋、千岛湖、万泉河、小姑家、大姑家、三把火、宋站、太阳升、柏林站、天堂站等各地火车站名在网络上的意外走红,樊家圐圙站由于“圐圙”一词的读法以及新奇的字形,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遂成为了“网红车站”。

文字来源:李晓杰

图片来源:何军

长按识别







































精彩青春记告别白癜风行动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ms/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