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汝相公,阳山首富的传奇人生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每年的农历8月26日,在阳山县孙中山七卫士故居都会隆重举行丘氏开基祖丘汝相诞辰纪念活动。每年的这一天,监察御史郑士超从京师远赴回来贺80大寿并赠送的祝寿联“纳职登科想当年教子扬名梓树腾芳恍似窦公载燕桂,悬弧设悦思此日生辰进祝繁蔬存洁犹如王母献蟠桃”继续悬挂在祖堂前。丘氏家人数千人齐齐聚集,敲锣打鼓地舞起了醒狮,共同庆祝开基祖诞辰。据悉,此开基祖诞辰纪念活动是当地的一大节日,每年均会举行,是非常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曾经引起了法国远东学院教授宗树人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谭伟伦博士,韶关大学曾汉祥教授等中外专家教授调研考察。

一生传奇缔造省港名门望族

翻查阳山县志等史料可以看到丘汝相的事迹,他50岁方来阳山开基,成阳山“第一首富”(阳山文史语),修桥补路,助学建学堂,大灾之年协助官方稳定粮价,开仓济民,获得朝廷嘉奖,资助高官未第时。县志又载“邻乡郑御史未第时,无赀赴礼闱,公为厚赠之”。据清末科榜眼朱汝珍总纂之民国《阳山县志》载,开宗祖丘汝相之嫡裔入志乘者多达80人次,入列传者10人。是朱汝珍最赞赏的阳山历史人物。丘汝相五子丘自新,为道光二年壬午科举人,荣膺清朝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阮元题赠“文魁”匾,不但为石角塘丘氏,亦为阳山县争得极大荣誉;另出监生8人,庠生(秀才)12人。并有将军以及孙中山七卫士。现今有教授专家厅处级干部多名。被誉为省港名门望族。

马草宝地邱家祠,斧浮水上迁阳山

邱汝相是如何得到起屋定居的土地的呢?族谱上记载这样一个传说。邱汝相初到三所村,给冯、叶等姓人家做木工谋生。虽然冯家应承送地,可是邱汝相忙于木工活计,没空去寻找可以起屋的好地方。冯家有个养马的牧童,每天都要割草喂马。邱汝相见他经常玩到傍晚还没去割马草,就问他是不是忘记割草喂马了?牧童说,不用急,我有个生长马草宝地,今天割了明天就长出来,一下子就能割够喂马的草了。邱汝相听后十分惊奇,仔细一想,这可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啊!灵机一动,送一把花生给牧童,催促他快去割草。次日清早,邱汝相沿着路上的花生壳一直追寻下去,结果,在村西不远处见到一片芒蔸大坝。驻足四望,低头观察,这里土肥地厚,水草丰足,山环水抱,有藏龙卧虎之势,好一个风水宝地!当晚,邱汝相与冯家主人说,想在石角塘长满芒草的地方建屋安家。冯家不食言,将此地无偿送给邱家。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邱氏宗祠光启堂的所在地。邱汝相得到起屋落脚的土地之后,连忙赶回长宁老家,动员全家迁来阳山县。“人离乡贱,物离村贵”。邱汝相之妻江氏思恋故土,不愿迁徙他乡。邱汝相连连催促动身,还是遭到拒绝。江氏气恼地说:“除非你将斧头抛去池塘,不会沉下水中,我才跟你去阳山。”邱汝相一听,大失所望,气头上来,见身旁正有一把斧头,随手捡起来,反手甩出大门外,往门口塘抛去。说来也巧,斧头刃口正好砍中池塘上浮起来的一段木头上,斧头没有沉下水里!邱汝相急忙拉着江氏出来看,江氏惊叹:“唉!既然天意如此,我跟你去阳山了。”(年和年的清明期间,我曾经回到韶关新丰县遥田镇山下村祭祖,当地的宗亲还指着当年那口鱼塘,和我们讲起了斧浮水上的故事)

当时,邱汝相公领着妻子及四个儿子,爬山涉水,从新丰出发到阳山走了几百里路,才来到阳山县三所村。当时,邱汝相五十岁,江氏四十岁,长子、次子均已成年,三子十一岁,四子年龄更小。当时,一起来阳山的还有千一郎裔孙邱汝钦。迁来阳山后,汝相公50多岁才生了第五个儿子,就是后来的举人公,所以光“唘”堂的唘(音启,一般也是写作启)字是自创的,意思是来了石角又添了一口人的意思。

《邱氏族谱》记载:太祖邱汝相全家迁来三所之后,先在石角塘搭起茅房(今二房祖屋右侧)邱汝相得到冯家赠送的马草宝地之后,先是搭建茅厂暂得栖身。不久,给所居之处取了吉祥的地名——湾龙围。

后来,建成一座镬耳围屋。之后,请来风水先生精心度定最好的地方,创建邱氏宗祠,即今光启堂。由于资金有限,邱汝相率领几个儿子亲自掘土挖基础。当挖到祠堂正中的天井位置时,出现了奇迹——挖出了几缸金银!就这样,光启堂一夜暴富,不断地买田买地,不断积聚财富,不断地建造房屋,“成为全县第一首富”。(此处为阳山文史原文,余不敢自赞先祖为首富也)

类似意外挖得金银而修建了大屋的传说,在隔壁镇太平三和洞、黄坌昆岗等地也有流传。上世纪八十年代,连州某山村挖地基时挖出几百斤古代铜钱,确有其事。

派演河南基开岭表;家传穑事世继书香

光唘堂,前朝笔架岭,左依马鞍山,右有沙河,后靠群山。门前有龙池(半圆池塘),后依龙台(黄泥台地),中为宗祠,整体呈蛋形。这是遵循传统勘舆风水理论来设计布局的。既象蛋从无生有,又似太极阴阳衍生万物,隐喻天、地、人“三才”相合,生生不息。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气势非凡,保存完好,堪为粤北客家宗祠建筑的代表作。广州戴国雄教授考察后认为,是有珠江三角洲广府祠堂风格的典型客家宗祠。

邱氏宗祠,座西北向东南,七间二进,三天井,砖木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大门之外,是镶砌卵石的门坪、半月形的池塘,远处开阔的田野上,水圳、沙河自西向东流过,天际间隐现笔架山。祠堂之后,紧靠的黄土山岗连着蜿蜒盘旋而西去的群山,山上树木茂密,多一二百年的樟树,据说是开基祖邱汝相亲手种植。祠堂之左,是汝相公旧居、二房镬耳屋;祠堂之右,依次是五房、三房、四房的镬耳屋。可见,祠堂居群屋之中。大门前踏石为五根石条,象征开基祖邱汝相传五子五大房。大门门框、门槛、两边廊柱均为麻石,石门额上题“邱氏宗祠”,石门联曰“派演河南基开岭表;家传穑事世继书香”。正门进入是门厅,再入即天井。天井四周为拖廊,天窗上挂“光唘堂”匾。上厅正中供奉“邱门堂上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宗亲之神位”,原来陈列的“进士”、“举人”等匾牌,以及“回避”牌等,已经散佚。左右通两边二间开的厢房,均有上厅、下厅夹一个独立天井。两边厢房作居室、仓厨、杂物房。这样,祠堂除了供奉祖宗神位之外,还可设私塾,兼生活人居。祠堂后墙呈半月形,与门前半月形祠堂相配合,构成一个阴阳太极之状。

石角塘邱氏古代建筑,现在称为孙中山七卫士故居,兼容中西、客家广府的建筑特色,气势宏伟,装饰精美,是粤北民居精品。于年被收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年5月,阳山县政府同意将孙中山七卫士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农为本,这是石角塘邱氏宗族的传统,也是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的根本。所出产的水稻,就是有名的七拱米的主要代表。至今,居住在石角塘的邱氏族人除了年轻的多外出务工之外,大部分人依然延续传统农耕的生活。

资生不如耕,习业莫如读

富裕后的邱汝相以及他的后人,不惜资金,连建私塾,参与创建广州邱氏宗祠(兼书院);同时捐资修建通儒社学,县学文昌殿、文庙等,培养家族与乡邦人才。《邱氏族谱》记载:邱汝相创建二所私塾。迁来石角塘落籍后,常教诲子孙“资生不如耕,习业莫如读”。不惜巨资,先后创建二所私塾:一所在九祠;一所在大书房,原址在石角小学前面,后被洪水冲毁,改建马鞍山下,即后来的光启学校校址。高薪聘请有名老师,命子孙攻读儒家典籍。方圆几十里,向来没有读书人,当听到初来落户的邱家传出琅琅读书声,众人无不惊异。清嘉庆四年(),邱汝相捐例贡生,了却当年读书功名之梦想。《邱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石角塘邱氏宗族县内宗亲参与创建广州邱氏书室。广州邱氏书室,三间三进,两天井,面积有平方米。地址在今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兴里三号,系阳山、乳源、平远、博罗、河源、大埔、镇平、从化、花县等十二县邱氏族人共同创建,兼作邱氏书院,为参与建设的邱氏子弟温书攻读,及乡科两试的学堂和寄宿之地。阳山石角塘邱氏参与出资修建,分得一间房屋,方便本族子弟赴省城广州读书应考。邱自新撰《邱氏族谱序——汝相公传》“不肖(谦称)稍长,即命负笈远游,在省垣者且将十年,惟不肖下愚,不能取科第,以公心耳。”据此推测,邱自新极可能在广州邱氏书室读了十年书。邱汝相资助乡邻学子读书应考,取得士林高度赞誉。资助寒士郑士超上京赶考,一举高中乾隆六十年()第六名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正直清廉,世人称誉。后来,郑士超辅导邱自新、邱学儒等邱家子弟读书,使他们取得不小进步,邱自新考中了举人。邱汝相八十岁大寿,“京中郑工部(士超时在工部任职),南海谢孝廉(孝廉,举人别称),皆远寄仪物,锦屏寿联,为公祝寿,四乡名望毕集,捧斝称觞”。表示感恩与祝贺。

成为名门望族的邱氏家族,制定族规,约束规范族人职业举止。例如,在从事职业上,禁为匪、禁八音、禁剃头、禁喃呒、禁轿夫、禁乞儿;在行为举止上,禁赌博、禁鸦片、同姓禁婚等。县志记载:乾隆末年,拜会赌博之风盛行。凡与村民族人聚集,邱汝相趁机宣传朝廷例禁与赌博之害,语重心长,苦口婆心,邻里都能知错就改,回心转意。族中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的传统。石角塘邱门,封建时代有22名妇女以终身守节而成为烈女载入县志,有的甚至受到朝廷表彰而进入县城的节孝祠。

热心公益,平价卖粮,救济灾民,促进区域安定与经济发展

汝相公最突出的事迹是热心公益,修桥修路,助学建学堂,平价卖粮,救济灾民。民国阳山县志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饥荒,一斗米卖四百八十文。次年,米价依然一斗米钱卖四百八十文,乡村道路上不时见到饿死的人。县志又载,乾隆丙午、丁末(-)大饥荒,七拱邱汝相积极协助官府赈济饥民,还以低价卖出家中的余粮,使市场上粮食价格遂渐降低下来。县志又载,乾隆五十三年(),一斗米卖三百六十文。可知,米价已经降了四分之一。作为一个初迁阳山的农民,邱汝相在大饥荒的时候,没有乘机大发不义之横财,而是尽一己之力救灾民于生死存亡。特别是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协助官府稳定市场粮价。就是今时今日,能够这样做的人,又有几人!?这,也难怪邱汝相成为末代榜眼朱汝珍总纂民国《阳山县志》中最赞赏的历史人物。

现在邱汝相公和他后人所建的多平方的阳山县最大的古建筑被称为孙中山七卫士故居,申报了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片主体村建设项目获得了维修保护。

(丘继发根据阳山县志、阳山文史、丘氏碟谱、以及代代流传的故事撰写,参考引用了黄远奇、苏桂的部分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百度

如有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ms/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