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是一座江南名城。有着多年的文明历史,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故得名太仓,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在这片谷稼殷实的富蔗之地,自然少不了那些流传百世的历史传说……
双凤上冈桥与程济祠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原翰林院编修程济到了晚年,他因建文帝(朱允炆)等出海后杳无音信,惟恐他们葬身大海,为了超度亡灵,就募款在双凤建造了上冈桥,并在桥的龙门石上刻上“二龙抢珠”图,寓意朱棣(永乐帝)向朱允炆抢夺帝位。在南桥门上刻上“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联,寓对建文、永乐二帝褒贬之意。在北桥门上刻郑和所说的“乘槎客至思灵凤,提经人来访影文”联。暗示郑和到双凤与走浏家港出海远航,均为寻访建文帝的踪迹。
后来,程济死了,双凤乡民为了纪念他建桥的功绩,特为他在普福宫西侧建了一所专祠,名为“程济祠”。明代万历年间,官府想把他拆除,双凤乡民得讯,反而踊跃捐粮,在祠前扩建了大殿、戏台和东西两看楼,改名为城隍庙,以资掩护。清乾隆二十五年太仓新科状元毕沅写了一块“照胆台”的匾额,挂在程济像前的大殿上。
牛郎织女降生太仓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一大特色就是故事和祖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大自然环境相结合。如梁祝故事与宜兴碧鲜庵,孟姜女与万里长城,白蛇传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可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呢?有的只能指看天空说:“银河、鹊桥、牵牛星、织女星”,不知道他们降生在哪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编纂工作中,担任太仓县卷本主编的陈有觉发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等文献资料上有“牛郎织女降生黄姑”的记载,溯古访老深入调查,查明“六国码头”(今太仓南郊)原来建有黄姑庙(织女庙)的地方,就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
南宋时,家住黄姑庙所在地黄姑村(今南郊胜昔村)的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记载说: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於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案《荆楚岁时记》牵牛谓之河鼓,后人沩其声为黄姑……祠中列二像,建炎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冈(今太仓),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於壁间云:
商飚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
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
乡人遂去牵牛象,今独织女存焉。
范成大《吴郡志》中也记载此事,并指明祠名“黄姑庙”,“旧列牛女二象”。建炎兵火(即金兀术侵犯中原之事)平息后,(昆山)乡人认为姓范的“言之有理”,就把浏家港当作银河,把牛郎和神牛像迁到今嘉定娄塘镇娄西村,另建黄姑庙(俗称牛郎庙),面朝西;原来的黄姑庙,改为织女庙,面朝东,隔着几里宽的浏家港,遥遥相对,像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隔着银河一样。黄姑庙原属昆山。建炎兵火后,南宋初分成黄姑庙(牛郎庙)和织女庙,南宋嘉定十年(年)建立嘉定县,两庙都在嘉定。明弘治十年建立太仓州时,织女庙划归太仓了。《苏州府志》、《太仓州志》和《镇洋县志》等地方志中都记载:“织女庙在太仓州(城)南七里黄姑塘,宋咸淳五年建,嘉定知县朱象祖重修。”
明崇祯年间张采《太仓州志》卷十五“名绩”篇中有一条目专门记述:“黄姑村。去张泾关渡东南三里,相传牵牛织女二星降其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水涌,牵牛不得渡,土人因立祠,今俗呼织女庙。庙西有水名百沸河。黄姑者、河鼓也,犹桑落反语为牵郎。宋龚宗元住村内。”
龚宗元,据《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宋天圣五年进士,曾任句容县令,摘伏发奸如神,官至都官员外郎。王祖畲《太仓州志》中列为人物传中第一人。龚明之是他的曾孙,性至孝,年六十始举乡贡,授高州文学,至八十致仕,也住在黄姑村。因此《中吴纪闻》中的记载翔实可信。织女庙香火鼎盛,文人墨客题词甚多,张采《太仓州志》卷十四“诗征”中就有元代王彝写的《织女庙》诗:
红莲小朵金莲秋,水上芒鞋新月钩。
碧日无光灵鹊死,文星堕地银云起。
阴股森寒闻唾壶,神衣牵祭机声里。
曲曲湖渡滟神眼,十八虚鬟神自绾。
宝奁掩月袅蛛丝,天促神归神不归。
《嘉定县志》(今译本)中有《泊舟黄姑湾》(县丞李玉森):
十八湾头路,寒宵一棹横,渔灯连夜市,谯鼓动江城,薄禄青云远,羁愁白发生,不随陶令去,空有故乡情。
《舟过黄姑湾》(孙政弥):
织女祠边江岸回,蒲帆恰受午潮催,
小桃花放笑春晚,新燕子飞冲雨来。
身老末输黄犊健,心闲犹恐白鸥猜,
此生久作虚舟观,一任旁人挽复推。
张鹏羽的诗:“明月弯弯织布机,金篦划破水仙衣,黄姑昨夜河边渡,机杼无声鹊自飞。”王鸣盛的诗云:“绣鸭冲破飞复还,夕阳沟水响潺潺,棹歌烟里唱歌去,行尽黄姑十八湾。”
因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天孙”,在织女殿的北首建造了玉皇殿,香火更加旺盛,烧香、打醮、还愿的终年不断,住庙的道士就有四桌二三十人(专门有三亩地道士坟,解放后曾挖到铜质的圆形“墓志铭”)。
每逢七夕举行乞巧会时,有的从水路来,泊舟在庙旁的黄姑湾(即“望娘十八湾”);有的从陆路步行来,家境富裕的乘轿子、乘黄包车、坐包车来,冈身路就是那时的官塘大道。从太仓南门到南郊镇、经东新桥、黄姑塘石桥、薛家泾、新丰、南广寺、葛隆、外冈到嘉定的人络绎不绝。不仅当地的家家都到,太仓各乡和昆山、嘉定等地也有不少香客,六亩大的庙场上有棵银杏树,树下有小热昏、卖拳头、猢狲出把戏、张西洋镜的,有卖酒菜、馄饨、汽水、海棠糕、煎臭豆腐等小吃的,还有卖衣服、卖玩具的,当然还有卖香烛、元宝、钱粮等迷信用品的。烧香的加上买东西、看热闹的,约余人。
南郊织女庙的香火鼎盛,每年七夕,像过“情人节”,庙里庙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织女庙挤不下,南郊地区的黄道婆庵、南草庵、北草庵、西草庵、徐家庙等庵庙里也热闹起来,连昆山蓬阆镇南面的观音堂也有人误当成织女庙了。
太平天国时期,玉皇殿遭焚毁,驻庙道士星散。解放初期还有一定香火,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产集体化以后,随着科学普及,香火渐衰,到年大跃进时,织女庙全部拆光,材料移建八里庙电灌站了。庙址上改建成水产队的宿舍,庙场上的两棵大的银杏树也在年因雷劈而坌掉,现在只剩下一棵较小的银杏树了。
麻将起源太仓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
“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太仓旅游官微∣太仓市旅游局官方 小编码字不易,诸位亲,赏个ZAN吧!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