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李店生养我的村庄上

白癜风有遗传性吗 http://pf.39.net/bdfyy/bdfzd/191130/7653277.html

引言: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文学的基本使命是写自己的,写自己的成长历程,自己的父母亲人,自己的故乡。写生养我的村庄是我的本分,我的使命,尽管我的笔力不能像莫言、贾平凹那样去长篇大论,但不耽误我的故乡在我心中是同样的神圣,丝毫不亚于他们的故乡。

胡李店是一个村庄的名字,那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整整生活了十七年,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的回到那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让地处关中平原的弹丸之地临潼名噪全球。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西至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狭长,南有群峰起伏的秦岭山脉,北有连绵不绝的渭北黄土高原,中间是自西向东奔流不息的悠悠渭河,因而又叫渭河平原。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物产丰富,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农业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历时千余年。

临潼过去是县,现在是区,西安一个区,县城在西安城东五十华里。地方虽小,却是风水宝地:有帝王秦始皇长眠的陵墓,有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塘,有以“烽火戏诸侯”、“女娲补天”出名的锦绣骊山。“鸿门宴”发生在这里,“西安事变”也发生在这里。这里出产籽大皮薄的石榴,也出产甜过蜜汁的火晶柿子。胡李店在临潼县城东北十五华里、秦始皇陵正北十华里的渭河南岸。关中平原美丽富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少有自然灾害,因而县有县史、村有村史。但胡李店的来龙去脉却少有文字记载,靠的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胡李店是平原上较大的村庄,人口两千、五百余户,村子东西横长两里,与渭河平行,南北窄短、不足一里。村民以冯、李两姓居多,兼以翟、姚、马、胡、杨等诸多杂姓。村子的起源无人能说清,但又家家说法不一,都强调这里是自家先来,尤以翟姓老汉强调最甚:“咱村我们翟姓最先来,我们人少是因为人丁不旺,冯姓李姓人多是因为人丁兴旺。”此说不无道理,村中冯姓李姓普遍辈分偏低就是明证,冯姓李姓的老人见着其他杂姓的小孩叫叔叫爷已是家常便饭。村人来自何方也说不很清,有河南说、山东说、等等莫衷一是,最后干脆都说来自山西大槐树下,有小脚趾双甲为证。不管咋说,无论如何,这个村庄一定和村旁流淌的河流有关。胡李店是村庄解放前的名字。解放后,成立人民公社,胡李店因冯李两姓人多而被命名为冯李大队,简称“冯李村”。大队按方位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队,东西二队大,南北二队小。

行政区划归临潼县新丰镇。新丰镇声名显赫,在村东南五里,相传由汉高祖刘邦从江苏沛县老家搬迁而至:刘邦进入关中,为了把老母搬来又恐其不能适应环境,就在关中修建了和老家一模一样的新丰,搬来时连鸡犬都不曾走乱。镇上发生过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至今遗址清晰可见。不久,“冯李村”的名字因为和邻乡的一个村子重名而被改名为“三育村”。“三育村”缘起村办“三育学校”的名字。

临潼三育小学

的确,说我村不说学校说不过去:村子里数学校名气最大,方圆几十里上年纪的文化人多出自该校。学校位于村东,全县成立最早,有上百年历史,学生名流荟萃,有抗日英雄、西北革命军将领孙蔚如将军,也有黄埔一期学生、蒋介石得意门生张耀明。校名“私立三育学校”的牌匾出自大名鼎鼎的关中奇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之手。校钟楼上“热心兴学”四个大字的牌匾系旧社会临潼县长邓昌耀题写。学校不但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还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大的贡献:国民革命时期学校曾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活动据点,参与组织了著名的“渭华起义”,校园中央至今立碑竖旗以示纪念。

创办三育小学的杨绍麟先生

学校由村里教私塾的河南客杨绍麟先生创办,先生一生治学,桃李遍天下,传说建校时用的木料、砖瓦皆由学生鼎力相助,但为建校用地却和村东我的李姓家族结下死仇,至今不睦。

李姓家族的兴盛缘于我二老爷这个传奇人物,二老爷性情刚烈、精力过人,终生致力于发家创业,相传从不睡觉,磕睡来了、打盹即过,并且家法甚严,家中凡有不务正业者、懒惰者均被驱赶出门,我大老爷就因抽烟被驱赶出门,流落异乡。家中大小无不闻风丧胆,以至有小孩哭闹,一句“二老爷来了”,哭声便嘎然而止。李家在他的操持下迅速崛起:在村东建了大大的油坊,县城置办了体面的店铺,拥有了大片水田。杨先生建校时侵占了李家田地,二老爷不依,官司打至县衙,终因没文化又不合大理,官司输而气绝身亡。关中人性直嘴硬,把猫叫咪终是猫,土豆叫洋芋还是土豆。村名几经更改,终未叫响,大家只认“胡李店”,不认其它。以至于你到镇上、县上说到“三育村”或“冯李村”,人家一定或发愣或迟疑片刻,纠正道:“你说的那是胡李店!”再加重语气强调一遍“胡李店堡子!”胡李店注定是一个与河有关的村庄,村庄的历史与河边的码头相关。码头叫“李家渡”,说不清建于何年何月,逐渐消失却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村码头下游五里“新丰渭河公路大桥”的建成之后。很久以来,这里就是贯通南北的主要通道。河南盛产水果、商品发达,要运往河北;河北地广人稀、粮食富余,要运往河南,这里是必经之路。因而长期以来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盐商路”为证:“盐商路”顾名思义就是盐商通行之路,相传过去盐商财大气粗,图己之便,置地铺设专路从骊山脚下直通河边码头,宽宽阔阔的南北横穿村庄。这条路一直到“文革”后期才销声匿迹。可以想象,当年的盐商驾着高头大马的运盐车队从南向北浩浩荡荡、鱼贯而来,那是何等的威武气派!“李家渡”在解放前还曾经是中共地下党的交通线,临潼地下党年护送刘少奇赴华北,年护送李先念赴延安都曾由此经过。

渭河

从码头东侧土塄上的“冯老婆窑”推断,“李家渡”是有些年代的。其实“冯老婆窑”不过是土原原上一洞普普通通的土窑,无窗无门,和其它土窑并无二致,解放初因为住着一位孤寡的冯姓老婆而得名:老婆靠和流浪汉、要饭的睡觉维持生计,冯老婆爱说要饭的离不了她的“热炕炕”,要饭的爱说冯老婆离不了他的“馍蛋蛋”。窑洞后来在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时被灌溉渠掩埋,但据学校杨先生考证,此窑曾住过诗仙李太白。胡李店是码头上的一个车马店,店主是一位大胡子李姓老汉,老汉力大无比,能双手举起碾盘上的碌碡,且武艺高强、好打不平、威震一方。“老虎不吃人,威名在外”。一直到现在村里人在外面只要说是“胡李店的”就没人敢惹,还受敬三分。买东西没人敢在秤上捣鬼。村庄遗留着岁月的风尘。小时候,我们在河边游泳或闲逛,经常在岸边的礁石缝里捡拾到绿锈斑斑的铜戈、矛头、箭镞,以及洋枪洋炮的弹壳和弹子,都是过去历史风云的见证。不过那时没有文物的概念,全当废铜烂铁拿到镇收购站卖了换糖吃了,至今想起尤为可惜。还有村子里随处可见的青石板,方正规矩,表面光滑发蓝,雕刻着颇见功力的各种字体,也许是明清的、甚或宋唐的,但都被做了屋檐石或茅坑石。解放前后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胡李店都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水田纵横、土地广阔,庄稼连年丰产。更有河岸上大片大片的莲藕地,在年关将至时刨出雪白的状如小腿的莲藕,成车成车运到城里和周边的集镇上买了高高的价格。村子的副业也得天独厚,河滩上有取之不尽的沙子可以运出去买钱,大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胡李店装得满堆堆沙子的马车队在行走。拉走的是细细的沙子,拉回来的是白花花的银子。胡李店那时的日子的确殷实,让周边的村子羡慕不已。(待续)

我在三育小学门前留影

作者简介李耘,原名李军善,网名李老三,出生于陕西临潼,自小在乡间长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曾供职于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移居信阳。酷爱文学,铁杆贾(平凹)迷,以写散文为主,有少量作品在地方报刊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fengzx.com/xfxwh/8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